關羽丟失荊州,對蜀漢來說損失巨大,一方面實力大不如以前,一方面戰略上陷入被動,三國的局勢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
關羽敗走麥城,也丟掉了性命,在關羽被殺之前,他終于意識到蜀的真正領袖不是劉備,而是別人,這人到底是誰呢?咱們從“桃園結義”說起。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一開頭就是劉關張桃園結義。劉備是大哥、關羽是二哥、張飛是三弟,三人結成創業團隊,開始于漢末亂世中闖蕩,也就是說三人是“劉備”集團的原始股東,核心人物,其中劉備又是首領。
三人打江山的早期,關羽是二號人物,這也是劉備集團公認的。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后,劉備集團二號人物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雖然這種變化有一個過程,但是卻不可逆轉。
諸葛亮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跟隨劉備后,就按照《隆中對》的戰略開始操盤,這可不同于之前加入劉備集團的人,段位高出的不是一星半點。
諸葛亮入伙之前,劉關張與一個人似的,該集團的所有行動和決策,三人時常一起商量,關羽與張飛的分量也是很重的。
諸葛亮出現后,情況發生了變化。諸葛亮成了出計策的人,劉備是拍板或者與諸葛亮一起商量,關羽和張飛成了執行的人。這樣一來,關羽、張飛的地位就下降了,關羽不可避免會失去“二把手”的位置。
劉備三顧茅廬時,關羽張飛就對諸葛亮憋了一肚子火,在他們眼里,諸葛亮就是一個落魄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何德何能要讓大哥劉備屢次拜訪懇請。
在加入劉備陣營之前,諸葛亮確實并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所以,當他一開始發號施令時,關羽和張飛都不太信服。
除了劉備,張飛最聽關羽的話博望坡戰役是諸葛亮第一次率領軍隊作戰,對手是曹操的精銳。這場戰斗的困難可想而知。
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諸葛亮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戰局的復雜性和壓力不言而喻。這場戰役不僅是對他軍事才能的第一次考驗,也是蜀漢與曹魏對抗中的一場關鍵戰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戰爭即將爆發之際,張飛和關羽采取觀望姿態,表明了他們對諸葛亮指揮的不合作態度。局勢一直僵持不下,直到劉備親自介入調解,兩人勉強接受了諸葛亮的派遣。雖然后來他們繼續合作,但關羽總是對諸葛亮不服氣,無法真正放下他的偏見。
民間一直有傳言稱,華容道是關羽與曹操的對峙。眾所周知,關羽奉命在華容道攔截曹操,但最終將其釋放。
了解關羽性格的人都認為關羽這么做理所當然。曹操以前確實對他很好,把他當作貴賓。關羽一直很感激他,這也是關羽值得稱贊的特點:重情重義。
赤壁之戰后,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和泰山一樣穩固,他確實成了“二把手”。關羽一定有點不高興,誰都知道。然而,他自己的能力不如諸葛亮,所以只能承認現實,無話可說。
自古以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系,常用“言聽計從”來形容。在蜀漢政權建立期間,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幾乎達到了無條件的程度。
可以說,諸葛亮的軍事和政治計劃得到了劉備的全力支持,這種默契的合作成為蜀漢政權發展的重要基石。這種合作模式也成為后世君臣關系的典范。
諸葛亮的能力毋容置疑,可謂神機妙算。關羽心里也知道諸葛亮是蜀漢集團中的佼佼者,即使他有時心里不滿意,最多也只是抱怨幾句話,真的什么也做不了。
事實上,蜀漢的實權早已從劉備轉移到諸葛亮手中。這件事一直保密,直到關羽戰敗,大家才突然意識到。
關羽的死可以追溯到劉備在漢中擊敗曹操后自稱漢中王。曹操覺得這是當眾打他的臉,立刻想拉攏孫權對付劉備,意圖奪取荊州,分散劉備的注意力。孫權不容易上當。他早就看透了曹操的如意算盤,明白曹操只想利用自己,沒有任何善意。
孫權決定先觀察形勢,暫時不動,看看劉備會采取什么行動。他內心很矛盾,一方面,他不想被曹操利用,另一方面,又擔心劉備日益強大會對他不利。
簡單地說,他不想冒犯任何一方,但他擔心雙方都可能對他構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只能暫時穩定下來,待形勢明朗后再做計劃。
諸葛亮早就看穿了關羽和曹仁的小把戲。當劉備與他商討對策時,他直接提出了讓關羽率軍攻打樊城的想法。只要關羽在戰場上展示他的能力,敵人肯定會被嚇跑。
他的決定讓我們感到困惑。從理論上講,當時最明智的做法是加強與孫權的合作,使東吳站在蜀漢一邊。畢竟,最好的策略是兩國聯手對抗曹魏,但他選擇逆勢而行,這令人困惑。
穩定孫權對蜀漢有利無害,但他選擇不這樣做,這為后來形勢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曹操和孫權計劃聯手進攻荊州,但諸葛亮建議關羽主動出擊。
劉備對諸葛亮的謀略一向深信不疑,因此根據諸葛亮的指示給關羽寫了一封信。許多人會納悶,關羽最終失敗時,劉備為什么不派兵支援關羽。
成都的劉備可能根本不了解關羽的情況。諸葛亮看人很準,他早就預料到劉封不會去幫忙。
就這樣,關羽成了一支孤軍,不僅要對付曹操,還要提防孫權在背后捅他一刀。在這種情況下,關羽很難保持不敗。
諸葛亮心里很清楚,荊州兵力不足,光是關羽是不行的,想一想,龐統死后,如果不是張飛和趙云聯手幫忙,劉備不可能成功拿下成都?
但關羽身邊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幫手。他不僅要對付曹操,還要提防東吳的孫權,壓力難以想象。
關羽臨死前終于意識到蜀漢的勢力已經被諸葛亮牢牢控制了。從劉備得知關羽被殺后,對東吳不計代價復仇可以看出,如果劉備知道關羽處于危險之中,他就不會袖手旁觀。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關羽在劉備死后還活著,他肯定會干預諸葛亮的執政。畢竟,在蜀漢政權中,諸葛亮無疑是資歷和威望第一的人。至于趙云,雖然武藝出眾,卻從未有過爭權奪利的念頭,一直是個服從命令的將軍。
即使關羽還活著,張飛也一定會站起來阻止諸葛亮。諸葛亮想獨攬大權嗎?沒有門。在整個封建王朝中,誰能夠同時掌握首相和軍隊的權力?關羽和張飛怎么能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劉備的后代沒有實權呢?
在資歷方面,諸葛亮雖然經驗豐富,但仍略遜于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關羽之死引發了一系列事件,隨后張飛被害。
同時,對劉禪構成潛在威脅的劉豐也被殺了。雖然劉豐與關羽關系緊張,但他與諸葛亮之間也存在矛盾。
如果劉豐沒有死,他在蜀漢的地位可能會對諸葛亮的權力構成一定的挑戰。雖然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毋庸置疑,但從隨后一系列事件的發展來看,最終的贏家似乎只有諸葛亮。
劉豐的存在可能會打破這種局面,使權力結構更加復雜。這種可能性并不否定諸葛亮的貢獻,而是客觀地分析了歷史潮流中的權力博弈。
當劉備幾乎筋疲力盡的時候,他專門把趙云叫到身邊,說了一句奇怪的話:“兄弟,你一定要記住我們的情誼,以后多照顧劉禪,不要讓我失望。”誰也沒想到,劉備死前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請趙云幫忙照顧兒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