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王德峰再次震驚全國:“貧窮富貴皆有定數,我這個復旦教授給兒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可最終他卻只考了個二本。”
王德峰以4個字概括,“這就是命”。以至于他在《尋覓意義》中坦言,父母規劃的完美路線,可能正是孩子人生的歧途。
王德峰是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前半生堪稱逆襲典范。他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動亂結束之后,王德鋒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復旦大學,并獲得了留校任教的機會。
王德峰因為在課堂上吸煙講述海德格爾的形象,被學生尊稱為“行走的思想煙筒”。他上課時,后排常年站著前來蹭課的旁聽生,具有極高的影響力。
但就是這樣一位哲學王子,卻無法教育好自己的兒子。盡管他為兒子鋪設了社會精英需要走的所有完美道路,但兒子的結局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兒子從上海頂尖雙語英兒園起步,初中時就進入了常春藤私人學校,高中時在全國物理競賽屢獲金獎的知名學府。但到了高考放榜日,他卻連一本本科線都沒有達到。
這對王德峰的打擊是極大的,他在《尋覓意義》修正版中認真思考了教育失敗的細節:他曾經利用教授的身份讓兒子破格進入復旦附中理科實驗班,但孩子物理摸底卻只考了27分,就只能放棄。
王德峰反思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他確實做錯了很多地方,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學習,這是用錯了力氣。
我們說龍生百子各有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達到父母預期的效果。若真到了這種情況,父母又該怎么辦?是接受現實還是繼續努力下去,或許王德峰的《尋覓意義》就能帶給我們答案。
《尋覓意義》最典型的觀點當屬于命運三分論,王德峰結合自己經歷提出,人生60%是由時代洪流塑造,30%受原生家庭影響,個人努力僅占10%。
雖然這樣的說法有消極之嫌,但確實符合當代社會的現實,任何一個四五十歲的人讀到王德峰這段話時都會深有同感。
值得注意的是,王德峰在書中披露了鮮為人知的教子細節,他曾經按精英標準給孩子制定每日學習計劃表,任務精確到每分鐘,最后導致孩子高三時因為抑郁而休學。
這個失敗讓他也開始反思,教育不是工業流水線,生命成長需要留白,他現在的書架上還擺著兒子送他的60歲生日禮物,上面就寫著,謝謝爸爸,終于看懂了我的戰場。
一切都被王德峰寫在了《尋覓意義》中,這本書的獨特價值就是打通了學術思辨與生活智慧,書中解剖了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存在哲學,也記錄了菜市場大媽用“兒孫自有兒孫福”,勸解焦慮家長的生動場景。
要是你也有類似的育兒困頓,不妨從《尋覓意義》這種大俗大雅的風格中來體會這位哲學教授的忠告,放下改造生命的妄念,才能看見萬物生長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