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啟的元宇宙,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哲學這門相當燒腦的學科竟然一下子火了起來,看那架勢,中國人的哲學人生,似乎從此便能得以重啟。
在這當中有兩個最火的哲學學者,他們都是王姓人士,一個是王德峰,另一個是王東岳。
他們一個來自上海,一個來自陜西;
一個來自象牙塔,一個來自終南山;
一個在中國的東部,身居復旦,面朝大海,網友稱他“東峰”,一個在中國的西部,隱居終南,靜享蒼山,網友稱他為“西岳”;
德峰的山中有德,德主載物,東岳的山中有東,東主生生;
一個從馬克思哲學入手,強調精神關照;一個是從西方哲學入手,強調理性邏輯。
王德峰1956年生于江蘇,中學時期萌發了哲學興趣,曾經受父親的影響開始閱讀佛家經典《金剛經》。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后曾擔任五年編輯,后來重新回到復旦學習哲學,先后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如今的王德峰從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退休,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但他最火的課還是陽明心學和佛學。
王東岳1953年生于陜西,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獲得醫學碩士學位。雖然他有著良好的醫學背景,但他對哲學問題卻更有興趣,上大學期間由生物滅絕問題的思考而引發了他關于哲學的朦朧思想,后來在終南山下經過二十多年的潛心探索與思考,終于提出具有創見性的哲學理論——遞弱代償理論,并出版了《物演通論》。
王德峰與王東岳帶著他們各自的哲學興趣融入人生,以各自的方式追尋著世界人生的答案,又以各自的方式向世人傳播著哲思智慧,受到廣泛認可。這個時代恰恰需要更多像他們這樣既真誠追尋真理,又受大眾喜愛的智者出現。
王德峰的講座最大特點是深入淺出,在煙霧繚繞中娓娓道來,極富魅力,激情洋溢,見解深刻,深得學生愛戴,被譽為“哲學王子”,可觀可聽可思可慮,真的是其妙無比。
王德峰作為一個儒者,對待學問向來強調“入門須正,境界須高”;面對人生,時常注重“一步一個腳印,一生一世盡心”。
王東岳近幾年來,以民間學者身份,雄起于網絡江湖,乃基于他講透了哲學常識。他曾隱居終南山,勤學苦修二十余年,廣泛涉獵百家學說。他的講座,立基于唯物主義一元論,堅持理性至上,按照一條清晰的邏輯線路,把所有他能涉獵到的現代科研成果,一股腦串聯起來,用以補充、論證達爾文的進化學說。
這種獨具特色的創新教學之法,迎合了這個時代,讓人感到既學到了科技知識,又熟悉了哲學常識,還提升了邏輯思維,有一種醍醐灌頂、豁然貫通之感。
“譽之所至,謗亦隨之。”古訓有云:“亂世道士下山,盛世和尚化緣。”王東岳走出終南山,進是非地,入名利場,其意何為?是為救世,還是為名利?眾說紛紜。其實,糾結于斯,了無意趣。
“東峰”王德峰,“西岳”王東岳,不論在思想上還是經歷上都相去甚遠,但他們對哲學的興趣與執著卻是大同小異。
王德峰以自己為研究對象,深刻思考中國文化的特色及淵源,通過對自己、對生活、對當代中國的哲學思考,給人以啟發,善莫大焉。
王東岳提出了現代的東方哲學觀念,萬物是遞弱代償的存在。他認為,離人性越近的東西,即使無人維護,也會持續存在,生命力頑強;離人性越遠的東西,如果沒有強大外力支撐,將頃刻土崩瓦解。遞弱代償理論,可以理解為一個溝通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的中介性存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當年的南懷瑾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推廣東方哲學,為這些年來的國學熱,起到了預熱的效應。現如今,王東岳普及西方哲學,推廣愛智文化,教習知識、啟蒙理性、勸導邏輯,為那些茫然失措的世道人心,提供一些慰藉,亦善莫大焉。
王東岳自詡的“獨立學者”,在中國這個以主流價值觀為主的現實社會,實則是講出了人生尷尬的自我處境。中國人有著頑固的一元化人生價值觀。凡是與所謂主流的人生價值態度不吻合的,人們就會把這種價值態度視為異類。
王東岳作為一個非學院中人,非科班出身,為學沒有師承,無正式學術訓練,幾乎自絕于中國正規學術之外。用我們很多人的話說是一個無師自通、橫空而出的“學術個體戶”。
中國的主流哲學界主要還是來自科研院所,對王東岳現象或說缺乏認同,或說存而不論。盡管在民間,他是學術網紅,聲勢浩大,擁躉無數,被稱為是一個學境高遠、見解獨到的智者,但在主流學術圈,王東岳只是個邊緣人物,多數主流人士覺得他無非是門外瞎扯,學術內外依然各說各是,各言各非。
世界觀決定了價值觀,價值觀引領人生觀,這是主流與非主流價值觀之異,皆正確,皆非正確,皆名正確而已。
從互聯網的表現看來,學術圈與大眾層的看法是分裂的。王東岳現象可能對于主流學術圈“不過就是個民科而已”。中國人自古就有文人相輕的傳統,出現這樣的現象也不足為奇。
殊不知,學術乃天下公器,主流偏流,強為分別,常至無謂。古人說,英雄不問出處,富貴當思原由。有時想想,我們這個民族恰恰是被太多非主流創造的文化所滋養的,老子如此,孔子如此,莊子如此,陶淵明如此,李白、杜甫、蘇東坡皆是如此。
底層出身,常年高傲而孤寂,默默閱讀思考,一舉成名天下知。“獨立”之外,還天然帶著一些悲情色彩。
人畢竟活在一定的社會觀念里,一個非主流價值觀的人往往需要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再加上非凡的創造力才有可能在這個社會中不斷成長起來,并且不斷能有所創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馬克思的哲學理論,很有道理。人需要活在主流價值觀和非主流價值觀之間,一腳踏進主流,一腳踏進非主流,這樣既有創造力又有一定基礎的生存自由,從而在自由中尋求創造,在創造中獲得逍遙自在。
所謂創造者,就是那些具有常人所沒有的思想與行事方式的人。他們對于社會的意義在于,他們以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去,并經由這種超越來達到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只有在那種境界中,才有可能發現常人難以發現的事物本質。
思想無主偏,學科無高下,學術有真偽。隨著元宇宙世界的蓬勃興起,在這個學術思想的不斷下移中,民間學術也好,隱士文化也罷,百花齊放,從而促進私學興起,多一些“民間思想家”,其論必有其意義,其人顛沛于是,造次于是,也必有其回響。
說起王德峰,對他的那句“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不認命,那說明這個人悟性太低”,最是難忘。我每每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時,總不由自主地拿出來對照一下自己的悟性。
這幾年互聯網上有不少王德峰的視頻課,如今的哲學愛好者真是趕上了最好的學習時代。當年王德峰老師講述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西方智慧與文明》《壇經與禪宗的智慧》,這些課那可是象牙塔內的精品課,如今可以說隨時可聽,隨時可看,隨時可思,隨時可用,互聯網功莫大焉。
王德峰說,西方哲學是知識哲學,西方哲學的觀點是萬物起源于有,是物的哲學;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中國哲學的觀點是萬物起源于無,是心的哲學。中國哲學里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生命的意義不是邏輯和對比,而是感悟內心。每個人來到世間不都是為人為工作而服務的,而是來感悟生命的,心所追尋處,便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我們大部分人大學畢業后都要走進社會,如果沒有“生逢其時”或者父母長輩的“加持”,不出意外地都會遭受社會的“毒打”。當我們經過二十年進入四十歲的時候,在王德峰老師看來,此時的成功與失敗是不由我們自己所決定的,這是一個人的“命”。
“命”不可以用邏輯論證,只能通過悟性領會,如果領會不到,說明我們悟性太差了!命運對我們來說,那是客觀的;而成功與失敗對我們來說則是主觀的。
相信命運是“存在”的,相信客觀是起作用的,但不意味我們相信命運具有合法性,而正是因為我們都自然地相信命運具有合法性,所以命運才具備這么強大的力量。
王德峰認為,馬克思對“商品形式的無意識分析”是一切意識形態的源頭。我們是被限制在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關系”和“符號秩序”之中,它是不以我們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但不意味著它永遠不會改變。
王德峰和王東岳對中醫的看法,恰恰是中西哲學的路徑之異。
王德峰認為,中醫是中國的醫學,西醫是西方的醫學。王老師最喜歡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來表達人生,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看似非理性其實很理性。
中國人有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立場,我們承認有“物”,而不把“物”理解為一個實體,而是用“氣”來說明,用“氣”來理解,我們所說的“物”歸根結底是“氣”的一種特殊形態。
西方人沒有“天人合一”,他們認為自然界是被改造的對象,是被征服的對象。而中國人認為,自然界永遠不是我們改造的對象,我們跟自然界是一個整體,自然界是主體,人是客體,主客是一體的。這就是根源上的差異。
王東岳認為,中醫的效能取決于你的生活方式和生病級別,而不取決于你對它是否愛恨交加或對它做出何種評價;既不要迷信中醫,也不要迷信西醫。恢復自然樸素的生活方式,盡量遠離任何形式的醫藥才是最有效的養生。
古代中國人行為規則的背后是陰陽思維,所有的表達皆是模模糊糊。王德峰認為,中國人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了,不要以為一談命運就叫唯心主義,這其實是一種中國式科學。這是一種心文化思維。
王東岳把算命的成功,視為一種心理學現象,試圖通過心理學或理性的方式去理解算命。這是一種物文化思維。
王德峰少年時期曾有一段求醫經歷,王東岳青年時期曾有著一段學醫經歷。在王德峰看來,他是一個研究哲學的中國人,也是一個熱愛中醫之人。他在中醫方面的實踐,是源于當年弄堂里的一位老中醫給父親開的一個藥方,并且治好了父親頑固的慢性支氣管炎。無比驚訝之際,跟著這位老中醫學習過一些中醫的基礎。
王德峰認為,中醫診斷疾病把脈是最關鍵的。把脈是無法言傳的藝術。“只可心會,不可口傳;只可神達,不可語通”,便是中醫的重要法門。西醫是以線性思維為特征的一門有形科學,中醫是以意象思維為特征的無形科學;西醫認為人體是由一個個零件組成的機器,中醫認為人體為陰陽五行之氣的凝聚和流轉;西醫是為修復身體之工程,中醫則是匡扶生命之道數。
醫學這門學問產生的前提是這個民族有哲學。中國人有人生哲學,中醫出現了;希臘有邏輯哲學,西醫出現了。中醫具有非常強的思辨理論性,它有自己的一套思辨系統(宇宙論、陰陽五行)來理解人體與宇宙之間的關系。
中國醫學追問的是功能性的病變,而西方醫學追問的是器質性病變,即實體性的病變。這個差別來自中國哲學的世界觀與西方哲學的世界觀之異。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題”,二是“路徑”。中國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認識,西方哲學的主題是對世界的認識;一個關注人生,一個關注邏輯。
王德峰走的是“傳承”的路徑,他以研究、理解并且傳播前人的真知為主,這一點似乎遵循的還是孔子的“述而不作”傳統。
王東岳走的是“解構”的路徑,他會用現代的思想、信息、知識去重新理解并重建那些舊的理論和經驗。
說到底,王德峰、王東岳確切來說他們都是“哲普家”。那些傳播哲學思想的人,皆可稱之為“哲普家”。“哲普家”不是哲學家,因為“哲普家”宣講的是成熟的哲學“常識”,而哲學家則是解釋“反常”究竟。
眾所周知,在科學領域,宣傳科學知識的科普工作者,可稱之為科普家;而研究科學規律的學者,才是科學家。
在王德峰看來,儒家的性理,佛家的空理,道家的玄理,指向的都是人間的情理,都是世間的人情世故;
在王東岳看來,物質的遞弱代償,人性的遞弱代償,人情的遞弱代償,指向的都是中國人的差序格局,都是世間的世道人心。
無論是王德峰的人生精神家園,還是王東岳的物質演變邏輯,指向的總歸是中國人的人情世故,總歸是孔子的“知天命,盡人事”,總歸是周公的“天命糜常,惟德是輔”。
道是宇宙的德,重在悟;德是人間的道,重在行。
如何悟?用心悟;如何行?三人行。
如今的虛實世界之間,一切似乎變得越來越復雜,知世故而世故者有之,知世故而不世故者亦有之;揣著明白裝糊涂者有之,難得糊涂者亦有之,時常糊涂者亦有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有之,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者亦有之。
時間在爻動,空間在爻動,觀念在爻動,情緒在爻動,使得本來這個復雜的世界變得愈發復雜起來。
如何辦?誠心悟,誠身行,逍遙游,允執厥中也!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有人說,百姓不仁,以網絡為芻狗;一會兒天使,一會兒魔鬼。
我想說,愿每一個在虛擬世界里拋頭露面的人,皆能受到善待;因為我們都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里的一個匆匆過客,干干凈凈地來,干干凈凈地去,這才是人之為人之應然。
No.608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