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復旦兮,日月光華
1905年,復旦公學創立!
從此,“復旦”與近現代中國救亡圖存、
科教探索、民族復興的時代大潮
緊密聯系
在眾多復旦人中
福州系復旦校友的名字
閃閃發光
嚴復
嚴復(1854—1921)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字幾道
福建侯官(今屬福州)人
是中國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
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
他曾擔任復旦公學(復旦大學的前身)第二任校長,為民族的思想啟蒙和早期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清廷甲午戰敗后,嚴復開始翻譯《天演論》,借此向國人發出不振作自強就會亡國滅種的警告。《天演論》于1898年出版,在中國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嚴復教育思想的根本目標是以群學對中國國民進行系統的社會啟蒙和社會教育,以科學思維改造國民性,改造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提升民力民智民德。
1905年,嚴復以校董身份參與籌資并起草《復旦公學章程》,1907年受聘為第二任監督(校長)。在任職期間,嚴復將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引入復旦,為復旦帶來新教育理念。嚴復還致力于將私立復旦朝向官辦化發展,使學校獲得穩定的經費。這段任期前后,復旦公學培養了后來的國學大師陳寅恪、大科學家竺可楨等。
高鳳謙 鄭振鐸
高鳳謙與鄭振鐸是翁婿
高鳳謙(1870—1936),號夢旦
福州長樂龍門村人
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出版家
1901年,高鳳謙任浙江大學堂總教習,并于次年率學生東渡留學。他在考察日本國情時感悟到,國家要興盛,首先要重視教育,而教育又以小學為基礎,于是產生了編寫適合于中國實際的小學教科書的想法。
1903年經張元濟引薦,高鳳謙入職商務印書館任國文部部長,主持編纂小學國文教科書。1904年,張元濟和高鳳謙合編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出版。此后,高鳳謙又陸續編出修身、歷史、地理、唱歌、字帖等教科書。這套書一共八冊,于1905年出版,深刻重塑了近代中國基礎教育格局。
《最新國文教科書》
1909年8月,在夏劍丞的推薦下
高鳳謙任復旦學堂監督(校長)
一年后又回到商務印書館
鄭振鐸
鄭振鐸(1898—1958)
出生于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
是中國現代文學家、社會活動家
1929年
鄭振鐸被聘為復旦大學的兼職教授
他在復旦大學文科學會編印的
文學期刊《我們的園地》創刊號上
發表論文《敦煌俗文學的價值及其影響》
介紹敦煌“古藏書庫”發現的經過
在岳父高鳳謙的學術熏陶下,鄭振鐸將生命根系深植于中國文化教育事業。
鄭振鐸 主編過《文學季刊》《小說月報》《兒童世界》等重要期刊,其中《兒童世界》為我國第一本兒童文學專刊。他還翻譯泰戈爾的《飛鳥集》和《新月集》,創作了《貓》《海燕》等作品。
1958年,鄭振鐸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殉職。不幸罹難后,家人將他搜集到的十萬冊藏書全部捐獻給北京圖書館,完成了他“書生報國”的宏愿。
賴祖武
賴祖武(1931—2009)
出生于福州市
1953年至1960年
任復旦大學物理系電子學教研室主任
核物理教研室副主任等職
1956年,賴祖武主持了復旦大學
601型電子模擬計算機的研制工作
這是中國研制的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
賴祖武帶領團隊,為我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一定成績。他還致力于核物理學科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
早在20世紀50年代,賴祖武就著有《核物理電子學方法》,該書被作為全國高校教材使用,是當時最系統、全面介紹核電子學這門新學科的著作。
1960年,賴祖武調至二機部從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在多個領域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賴祖武作為優秀的科研管理者,曾任中國核學會第二屆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陳彪如
陳彪如(1910—2003)
原名陳友炳,生于湖北孝感
祖籍福建福州
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
中國國際金融學創始人
1949年9月,陳彪如在復旦大學任教,擔任經濟系教授。他在復旦大學任教期間,為學生系統地講授國際金融課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金融專業人才。
陳彪如的代表作有《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概論》等。《國際金融市場》一書受到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的稱贊。《國際金融概論》是我國第一部國際金融教材,曾榮獲全國高校金融類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材獎,至今仍作為國際金融學科的經典教材使用。
顏福慶
顏福慶(1882—1970)
字克卿,祖籍廈門
是上海醫學院
(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簡稱上醫)創始人
中國著名的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
中華醫學會創始人之一
在顏福慶的積極籌劃下,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85年改為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成立,顏福慶出任首任院長。
顏福慶以醫學領域的巨大成就和卓越貢獻,為復旦大學和福建省建起了重要的精神橋梁,而顏福慶紀念館即將落成于福州的三坊七巷,也使得這位先賢與福州市有了重大的關聯。
石美鑫
石美鑫(1918—2014)
出生于福州市
是我國著名醫學教育家
新中國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
1936年,他從福州格致中學畢業后,就讀于國立上海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前身),1943年畢業后留校任教,歷任中山醫院胸外科副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上海第一醫學院(現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等職。他是中國胸心外科手術的開拓者之一,在國內外醫學文獻中或國內醫學史中屬于首創的手術達十多項。
石美鑫還是許多重要的醫學類雜志的主編,并主編了多部醫學著作,獲得了多個獎項,包括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終身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等。
石美鑫在任院長期間,推動了上醫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建立,恢復了停滯十余載的職稱評審制度。他一生秉持“一切為了患者”的“中山精神”,90多歲時依然活躍在中山醫院的治療與醫學教學一線。
從文化啟蒙、科教興國到經世濟民、懸壺濟世等諸多領域,我們都能看到福州系復旦人的身影:他們為復旦大學和福州之間架起座座橋梁,讓校地之間產生諸多“求索奉獻”與“共同奮進”的美好交集,他們也在民族復興歷程中接續譜寫絢美的華章。
讓我們以七言絕句作結
為復旦卓越的“福州朋友圈”喝彩
復旦光華煥舊邦,
榕城俊彥沐朝陽。
中流砥柱興科教,
百廿宏圖啟勝章。
文字 鄧峰 陳偉晟
資料來源:復旦大學官網、復旦大學校史館
復旦大學校友傳記、學術期刊等
新媒體編輯 劉亦洪
監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