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的克什米爾空域,上演著冷戰結束后最具標志性的空中對抗。印度空軍80余架戰機與巴方40余架戰機激烈交鋒,印巴雙方共有125架戰機激戰持續一個多小時,以印軍損失8架主力戰機告終。
印度斥巨資購買的法制"陣風"(單價2.4億美元)、俄制蘇-30MKI、國產"光輝"戰機混合作戰,卻因雷達系統(法國RBE2-AA雷達探測距離僅160公里)、導彈性能("米卡"導彈射程80公里)和預警體系("費爾康"預警機監控半徑300公里)難以兼容,遭遇巴方ZDK-03預警機(監控半徑450公里)+殲-10CE(霹靂-15導彈射程200公里)的降維打擊。社交媒體流出的陣風殘骸中,LM3266導彈掛架上的未發射導彈,成為法式裝備"水土不服"的活標本。
當印度飛行員仍依賴目視搜索時,巴軍已構建起"預警機-數據鏈-遠程導彈"三位一體的殺傷鏈。實戰顯示,印軍多架戰機在距邊境100公里處即被鎖定擊落,霹靂-15導彈4.5馬赫的末端突防速度,使號稱具備"超級機動性"的陣風難以規避。這種代差被軍迷戲稱為"智能手機暴揍諾基亞"。
為節省開支,印度部分陣風僅掛載射程80公里的米卡導彈,而巴軍殲-10CE全部配備霹靂-15。這種"燒火棍對抗狙擊槍"的荒誕場景,導致印軍未進入有效射程即遭獵殺。印度匿名軍官承認:"我們的預警體系存在代差,飛行員甚至來不及發現敵機就被鎖定"。
空戰失利后,印度于5月8日晚悍然襲擊中國承建的尼勒姆-杰勒姆水電站。這座造價42億美元、裝機容量969兆瓦的"中巴經濟走廊心臟工程",頂部被炸出兩米缺口。
該水電站承擔巴控克什米爾地區60%電力供應,印度企圖通過摧毀關鍵基礎設施動搖巴方抵抗意志。此舉突破《日內瓦公約》關于民用設施保護的底線,中方工程師證實:"若非施工時特別增設三層C80高強混凝土防護,大壩恐已垮塌"。
作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該水電站象征中巴全天候戰略伙伴關系。印軍選擇攻擊中方項目,既是對巴威懾,更試圖制造"中國安保承諾失效"的輿論陷阱。巴外交部發言人直言:"這是對中巴共同利益的野蠻挑釁"。
面對2025年地方選舉壓力,印度人民黨急需轉移國內對經濟滑坡的關注。選擇中方項目泄憤,既能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又可試探國際社會底線。但衛星圖像顯示,大壩主體結構未受實質損害,印方"一石三鳥"算計落空。
空戰慘敗后,莫迪緊急下達兩項軍令:全軍進入"最高戒備狀態",啟動全國性防空演習。
5月5日莫迪與普京通話獲俄方"反恐支持承諾",6日即發動空襲。這種時間關聯性顯示,印度試圖借俄羅斯制衡中國可能的介入。但俄方對襲擊中國項目保持沉默,暴露戰略協作的局限性。
印度國防部借機推動總價120億美元的軍購案,包含增購陣風戰機、俄制S-500防空系統。陣風制造商達索公司緊急派員赴印調查戰損,恐影響后續交易。
印度戰略部隊司令部罕見公布"烈火-V"導彈戰備狀態,通過核威懾升級為常規沖突設置"保險栓"。這種"戰爭邊緣政策"與2019年巴拉科特空襲如出一轍。
事件發酵48小時內,中巴采取三方面應對。軍宣布增購24架殲-10CE,并引進空警-500預警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向巴方開放霹靂-15E導彈源代碼,實現武器系統深度整合;中方啟動"海外工程彈性增強計劃",對"中巴經濟走廊"57個項目升級防空系統,部署國產FK-3000防空導彈和激光反無人機裝置;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援引《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指控印度違反"不將水利設施軍事化"條款,推動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
本次危機揭示出后疫情時代地緣博弈的新特征:?代理人戰爭+關鍵基礎設施爭奪+技術聯盟對抗?。印度"軍事冒險-國內動員-大國投機"的螺旋模式,與中巴"技術賦能-體系防護-規則建構"的防御性創新形成鮮明對比。當莫迪在空襲失敗后宣稱"印度已準備好付出任何代價"時,他或許未曾意識到——在現代化戰爭的天平上,盲目自信的代價,往往是體系性潰敗的加速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