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在安順場以非凡勇氣和智慧突破天險大渡河,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光輝一頁;
同樣是紅色的五月,川觀新聞記者雅安報道組兵分多路,重走這段長征之路;我們不僅重溫英雄們的壯舉,更要去探究,當下石棉人如何將前輩的勇敢、拼搏的精神,融入到新時代的發展命題中。在這片充滿故事的紅色土地上,如何把昔日的革命火種轉化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從今日起,我們將推出“長征路上新石棉”系列報道,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見證這座山區小城的巨變。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雅安頻道 黃剛 廖詩雪 劉靜茹)雅安市石棉縣王崗坪彝族藏族鄉(下簡稱“王崗坪鄉”)挖角村的王崗坪集中安置點,是“9·5”瀘定地震之后雅安最大集中安置點。
2年間,川觀新聞記者見證了這里災后重建、群眾獲救、抓鬮分房、搬家入戶、擇業生活,住上好房子以后,這里的居民還習慣新生活嗎?
日前,記者再次前往石棉縣王崗坪鄉挖角村探尋那里基層治理答案,試圖尋找城鄉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破題思路。
鳥瞰王崗坪鄉挖角村的安置點
鄉村“顏值”提升,民宿抱團贏口碑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一提到基層治理,對不少基層干部來說,都是“太具體”的細活路。既要柔性執法有溫度,又要多部門統籌推進,關鍵是要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的確,所以我們也想了很多辦法。”該鄉黨委委員、人武部長王憲飚說,雖然自己才來了不到1年,但已經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變化。
每次來王崗坪,外貌上都有不同。還沒走入街巷里,此前道路旁油菜花田已“謝幕”收割。取而代之的是輪作早稻。道路另一旁是大棚,種植著玉米、草莓、新鮮蔬菜。視線往右邊看,最外層的四棟民房墻壁上,繪就著當地春夏秋冬交融的新生活愿景:黃色油菜花田春光美,夏日綠色的稻田產業興,金黃的秋季鄉風和,白色的隆冬治理好。
安置點一角
房子對面的廣場上,新時代文明試驗所、文旅服務中心正在建設,未來居民可以在這“跳壩壩舞”“看露天電影”。
走街串巷,能感受到新鮮生活氣。當地居民開了不少民宿、小賣部,門外打理得干凈整潔,還種上了五顏六色的花朵和形態各異的多肉植物。“這個五一我們生意還不錯,4天都滿房了!”當地居民宿兵經營著名叫“宿先生鹿鳴舍”的民宿。
翻看其網絡評價,有網友留言:“環境友好價格又最便宜”“老板一早還幫我換輪胎,人真好!”等。
王崗坪鄉集鎮一角
宿兵有自己的生意經——王崗坪景區上已經有了高端酒店和“野宿”,那么山腳下的民宿,就應該差異化競爭,做好優質的標準服務,突出“性價比”“熱情服務”“當地特色”等優勢。這些想法離不開他加入的當地民宿聯盟。當地政府引導下,邀請民宿管家結成聯盟,組團前往高端酒店、漢源九襄等同行學經驗、談合作。
集結多方力量,網格化管理細微處著力
小區里的不少老人家,從山上搬下來,離開田地沒有莊稼種,多少有些煩惱和不習慣。但適應力強的年輕人,已經依靠當地的旅游產業開起了甜品店。“00后”王迦勒和女朋友趁著夏季來臨,新學做了草莓味的奶豆腐售賣,旅游旺季他們就推著車去景區賣,平時賣的蛋糕、面包等,也是小區鄰居們的生活所需。
王迦勒正在制作奶豆腐
老百姓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怎么辦?當地電梯樓房、獨棟樓設置了28個網格區域對應了網格員,把他們的電話張貼在小區物業處。此外,安置點自治建設委員會委員由11位組成,村民選出信得過的熱心人,形成由聯村黨委牽頭,“家事自己辦、小事網格辦、急事難事共同辦”的意識,協商工作機制。為了方便大家尋找,小區物業也是當地鄉村學堂、自管委服務店、公益服務中心、聯合協商議事室。
安置點網格劃分示意圖(部分)
駱連兵就是自管委的一員,記者見到他時,他擔心著近期電梯的問題:“娃娃些要活潑好動些,早點把問題反饋上去,電梯按鈕需要修好。”目前,王崗坪安置點有剛性居住需求的群眾入住率已達到了100%。王崗坪鄉戶籍人口有6000余人,災后重建區居民就有5000余人,城鄉融合程度提高,因此更需要把基層治理做細,解決民生訴求,合力完成生產方式轉變、生活方式轉變、居住方式轉變。
從整個石棉縣來看,縣上組織實施的災后重建項目133個,總投資58.45億元,在省級過渡、重建補助基礎上,縣財政再給予配套補助約2.79億元,從根本上減輕受災群眾重建經濟壓力,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