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一樣,我同時使用兩部手機:一部iPhone一部Android。相對于iPhone系列四五年的一成不變,不同品牌的Android手機總有不同的個性功能。但我突然意識到,Android手機缺少一個我每天幾十次(甚至幾百次)都要在iPhone上用到的簡單功能。
是的,Face ID。
Android手機已經 基本 放棄了
說實話,我實在搞不懂為什么Android系統至今還沒普及蘋果安全的Face ID解鎖系統。
Face ID始于2017年的iPhone X,蘋果放棄了沿用多年的Touch ID指紋識別,采用TrueDepth原深感系統,通過投射3萬個紅外點陣構建面部立體模型,能區分真實面部與照片、視頻、面具甚至高仿真硅膠模型,安全性達到百萬分之一的誤識率(遠高于指紋識別的五萬分之一)。
Face ID推出的當年很快引來Android陣營的大規模效仿,但Android廠商的采用的結構光方案(如小米8透明探索版、OPPO Find X)在點陣密度和硬件集成度上存在差距。例如,OPPO Find X投射15000個識別點,雖然達到了支付級安全標準(誤識率百萬分之一),但在復雜光照環境下的識別穩定性仍弱于蘋果。其他Android手機的2D人臉識別易被照片破解,僅能用于基礎解鎖。
當然,Android手機廠商中確實曾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嘗試——當時華為Mate 20 Pro就同時配備了3D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對比Face ID,Mate 20 Pro屬于另辟蹊徑,通過3D結構光 + ToF的復合方案提升識別速度,根據當時的宣傳“實測解鎖效率比Face ID快0.3秒”,但硬件成本增加明顯,之后的嘗試就寥寥無幾了。
另一個成功案例是Google Pixel系列,Pixel 4配備了泛光照明器、紅外攝像頭和點陣投影儀——這些都模仿了構成蘋果Face ID的組件,因此支持應用程序和支付。它甚至更進一步,支持基于手勢的雷達Motion Sense(Project Soli),只需揮揮手就可以跳過當前軌跡。
但是有一個缺點——Pixel 4 系列的巨大頂部邊框看起來不太美觀,但我相信谷歌可以把它做得更小,類似于當前 iPhone上使用的藥丸形Face ID。只可惜,這樣的配置僅在Pixel 4 系列上使用了一年,之后就徹底放棄了。
三星也嘗試了虹膜識別技術,從Galaxy Note 7(沒錯,就是那款爆炸的)開始,一直到Galaxy S9系列都采用了這項技術。但虹膜識別的工作原理要求用戶以特定的角度和距離看向手機,而且速度比Face ID慢,與Face ID安全性接近但實用性受限。
疫情對Face ID 的影響
但Android手機發展Face ID的真正阻力實際上可能來自疫情。
由于到處都是口罩,所以疫情的三年不是發展面部識別的最佳時機,甚至有一段時間,iPhone因為不支持口罩解鎖,面對相對方便的指紋解鎖而處于劣勢(好在后來蘋果更新了識別方案)。
所有這些都導致Android手機制造商變得自滿并徹底放棄了發展Face ID技術的努力。
但謝天謝地疫情已經過去,Face ID 的便捷性仍然是iPhone 最強大的功能之一。我們每天查看手機幾十次甚至幾百次。大多數時候,只需用Face ID看一眼,就能輕松查看通知,甚至根本不需要與手機進行任何物理交互。
還有幾款“幸存” 的例外
幸運的是,并非所有希望都破滅了。
Android陣營中還有幾個例外,其中一個是榮耀。其最新推出的旗艦手機(榮耀Magic 6 Pro和榮耀Magic 7 Pro)支持與iPhone類似的安全3D人臉識別系統。這意味著他們不僅會使用你的臉部照片,還會追蹤其3D輪廓,從而實現真正安全地解鎖。
最接近Magic 7 Pro的Android手機還有Pixel 9,它采用了安全性更高但仍然屬于2D人臉解鎖技術。不過,Pixel 9需要有充足的光線才能正常工作,而榮耀Magic系列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正常工作。沒錯,就像iPhone一樣,而且藥丸狀的設計也不會占用太多空間。
另一個例子則是華為,Mate 60 Pro和Mate 70 RS系列均采用3D深感攝像頭,通過紅外光飛行時間計算距離,在暗光環境下表現也不錯(最低0.1勒克斯可識別),但分辨率仍只有iPhone的1/3。
除此之外,像小米15 Ultra的“AI面部解鎖”,命名很有創意,其實止步于2D人臉識別+AI算法,通過前置攝像頭捕捉面部特征進行解鎖,與3D結構光或TOF方案差距甚遠,僅適合對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日常場景。
主流Android手機仍青睞指紋識別
Face ID與iOS生態多年來深度綁定,已經徹底融入了系統應用。蘋果為保證Face ID 的穩定性,堅持采用“靈動島”設計以容納完整的原深感模組,不管用戶再怎么吐槽“藥丸”也毫不動搖。
Android陣營雖然在指紋+人臉多模態識別上配置更靈活,但功能實在太分散了,充分體驗了Android碎片化嚴重的劣勢。像小米15 Ultra就以超聲波指紋實現水下解鎖為賣點,大家各自發揮,但缺乏統一的交互標準,也沒有統一的應用場景。個別高端機型保留了3D人臉傳感器,而中低端機型(如華為Pura70)為降低成本閹割3D識別,僅保留2D方案。
因此,大多數Android廠商仍青睞技術成熟的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甚至下放到了千元機,因為受水分、油污、灰塵等干擾較小,即使在濕手、臟手或強光環境下仍能保持98%以上的識別率,而且完全隱藏于屏幕下方,無需額外開孔或劉海設計。
當然,像華為Mate70那老舊簡陋的側邊指紋,顯而易見為了節約成本,這種開歷史倒車行為確實應該譴責一下。
你呢?喜歡Face ID,還是喜歡指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