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夜深人靜時,一家醫院急診室燈火通明,一位年輕媽媽緊緊抱著懷中痛哭的孩子,焦急而堅定地走進來。
醫生接過孩子查看傷情,臉上露出一絲驚訝:“處理得很好,創面干凈,沒有亂用藥物,這位媽媽做得真棒!”
原來,這名不到一歲的男嬰,不小心將桌上的熱水壺碰倒,幾乎沸騰的熱水灑在孩子身上,瞬間燙傷了腹部和腿部。
家人嚇得手足無措,但媽媽卻迅速冷靜下來,第一時間用冷水持續沖洗燙傷部位,并保護好傷口,隨后立刻送醫院。
正是她這一系列科學、規范的急救措施,幫孩子避免了更嚴重的傷害。
這位媽媽后來說:“我曾經看過一篇關于兒童燙傷急救的科普文章,記得專家說燙傷后的黃金處理時間是前30分鐘,必須馬上降溫,避免燙傷進一步加深。”她的果斷與理智,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一致好評。
但現實中,并不是每位家長都有這樣的急救知識。相反,許多孩子被燙傷后,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因為迷信偏方或操作不當,讓孩子傷情加重。
02
燙傷急救失誤:孩子最無辜的犧牲者
在醫院里,醫生還接診過一個16個月大的小女孩,被熱水倒在身上后,家人第一時間并沒有降溫處理,而是手忙腳亂地脫她的衣服,導致孩子嬌嫩的皮膚大面積撕裂。
等送到醫院時,孩子不僅胸部、頸部燙傷嚴重,還有許多人為造成的撕裂傷,孩子痛得一直哭鬧不止。
還有一位5歲男孩,燙傷后,家長不信正規醫療,反而在傷口上抹了來歷不明的藥膏。
幾天后,孩子創面感染發炎,拖著才送去醫院,結果引發了嚴重的并發癥,不得不接受更大面積的清創和輸液治療。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個悲劇案例。一名孩子被燙傷后,家長聽信民間偏方,用香灰、醬油、牙膏輪番上陣,等創口化膿后才送醫,結果引發感染,孩子最終因中毒性休克不幸去世。
醫生直言:這些“偏方”真的是在拿孩子的命開玩笑!
所以,無論是家長、月嫂、保姆,還是育嬰師,都應掌握最基本、最正確的燙傷急救知識。
在關鍵時刻,這不僅是應對危機的能力,更是守護孩子生命的底線。
03
孩子被燙傷后,正確處理的“四步法”
為了幫助更多家庭應對突發狀況,醫生總結了一套“兒童燙傷黃金四步法”。請大家一定牢記:
第一步:沖——冷水持續沖洗創面10~30分鐘
孩子一旦發生燙傷,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不是脫衣服,不是送醫院,而是馬上用流動的冷水沖洗燙傷部位,時間最好控制在10到30分鐘之間。
注意事項:
沖水要用干凈的流動冷水,不要使用冰水或冰塊;沖洗水流不宜太急,以免加劇疼痛;如果傷口部位被衣物覆蓋,先沖水再處理衣物,避免衣物粘連撕扯。
這個步驟的意義在于迅速帶走殘留熱量,減少燙傷深度,減輕皮膚組織的傷害。
第二步:脫——輕柔脫下傷處衣物,避免撕扯
在沖洗完畢后,要及時將傷處的衣物輕輕脫下,防止熱力繼續燜燒皮膚。
但這個動作要特別小心,如果衣服已經粘在皮膚上,千萬不能強行撕扯,應剪開衣物,最大程度減少對皮膚的二次傷害。
第三步:蓋——用干凈布或紗布遮蓋,避免感染
處理好傷口后,用干凈的棉布或無菌紗布覆蓋在傷處,目的是防止空氣中的細菌侵入,降低感染風險。如果沒有醫用紗布,盡量選擇潔凈、柔軟、無絨的布料。
切忌使用以下物品:
面粉、香灰等粉末狀物;醬油、牙膏、土方藥膏;未知成分的草藥敷料。
這些做法不僅不能止痛,反而可能造成污染和傷口惡化。
第四步:送——盡快送正規醫院,及時接受專業治療
緊急處理完成后,應盡快將孩子送到醫院,特別是正規、有燒傷科的醫院進行診治。不要貽誤最佳治療時間。
燙傷的嚴重程度不是光看面積,有時即便只是小面積,但如果傷及關節、臉部、生殖器等特殊部位,也需要特別處理。
果媽寄語
那位冷靜處理燙傷的媽媽,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她只是認真看過一篇科普文章,并把知識牢記于心,在關鍵時刻成為了孩子最可靠的保護傘。
愿我們都能成為那樣的父母——用科學育兒的理念守護孩子平安成長。不信偏方,不聽謠言,掌握正確的育兒急救常識,這不是額外的技能,而是對孩子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與責任。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