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近日,記者跟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坎兒井專項普查隊來到吐魯番市坎兒井傳承區,深入探訪了被譽為“干旱區綠洲奇跡”的坎兒井。
坎兒井,作為荒漠地區特殊的灌溉系統,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在吐魯番地區總數達1108條,全長約5000公里,是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奧斯曼·艾力尼亞孜正在介紹坎兒井的“四普”工作
本次坎兒井專項普查采取“科技識別-實地勘測-人文印證-數據整合”四步工作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普查工作的效率和精準度。
前期準備工作階段,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與人工智能建模技術強強聯手,通過AI算法對地表特征的深度分析,快速鎖定坎兒井分布區域,完成豎井的初步識別與標記,為野外調查提供有力依據。在實地勘測環節中,普查隊員借助手機拍攝、無人機航拍記錄坎兒井保存狀況,搭配國家文物局統一的軟件進行打點定位,讓數據精準入庫。外業工作結束后,普查隊員利用自主研發的繪圖軟件,將采集的影像和數據生成標準化平面圖、位置圖,確保圖紙符合國家規范。這種科技手段的全方位運用,為坎兒井建立起數字化檔案,也為后續保護研究的開展奠定基礎。
坎兒井專項普查隊副隊長奧斯曼·艾力尼亞孜介紹,遙感技術在其他文物遺址研究中同樣潛力巨大。以往的文物普查工作缺少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支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技術的應用,讓坎兒井的識別更為完整。未來,遙感技術有望廣泛應用于更多考古工作,助力發掘更多古遺址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文物保護和歷史研究打開全新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