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在武州山麓,云岡石窟宛如一部鐫刻在時光長河中的史書,承載著無數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情懷。它以深厚的歷史底蘊,散發著迷人的文化氣息;又似一首無聲的樂章,流淌著匠人們虔誠的旋律。當我們佇立高處,向遠方揮手,心底便悄然種下了一顆久遠的夢的種子,而云岡,正是這夢的源頭。
塵封九載,今朝重綻芳華
九年前,為推進窟檐建設、壁畫保護、危巖體加固等重要工程,云岡五華洞中的精華洞窟——第11、12、13窟,暫時謝絕了游客的探訪,進入了封閉管理階段。然而,這三座洞窟的魅力并未因此消散,反而隨著時間推移愈發令人神往。“音樂窟”“接引佛洞”“彌勒洞”的傳說,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的目光,大家都滿心期待著有朝一日能踏入其中,一睹真容。
時光流轉,九年的精心整修與悉心保護,讓這三座精美的石窟重煥生機。明日,它們將正式向公眾敞開懷抱,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歡迎大家來到云岡五華洞第11-13窟——
第11窟:塔廟梵影,銘記千年
第11窟開鑿于公元471—494年,是一座典型的塔廟窟。踏入洞窟,中央的中心塔柱巍峨聳立,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塔柱分為三層,第一層四壁各雕有一尊立佛,即“四方四佛”,他們莊嚴肅穆,守護著這一方凈土。上層四面亦開龕造像,每一尊佛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盡顯北魏時期佛教藝術的精湛技藝。
塔頂四角雕有山花蕉葉,中雕阿修羅像,獨特的造型為整個塔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頂部四周各雕兩條蛟龍,它們身姿矯健,氣勢磅礴,是云岡石窟龍部雕刻的精品之作,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翱翔于天際。
該窟西壁中層北側,在寬7.4米、高2.4米的橫向拉開的中國瓦頂屋形龕下,7身立佛整齊排列。他們褒衣博帶,神采奕奕,仿佛剛剛從塵世的喧囂中走來,帶著寧靜與祥和。這組造像不僅是石窟寺七佛題材的杰出代表,更是佛教造像藝術中國化的生動體現,展現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藝術的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第11窟是云岡石窟主要洞窟中存造像銘記最多的洞窟。窟內東壁上部保存的《太和七年造像題記》,全文336字,是云岡石窟中時間最早、文字最多的銘記。它詳細記述了當年邑師法宗、普明等人建造石像的動機、心愿、時代背景與現實環境等內容,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太和七年造像題記》還是研究北魏魏碑體形成和發展軌跡的重要材料,是魏碑早期作品的杰出代表。在云岡博物館《中國與世界》系列特展“隸楷之變,莫備于魏——平城與洛陽的魏碑”主題中,此題記得以展示。其用筆勁挺沉靜,剛柔圓曲,洋洋大氣,讓大眾對早期魏碑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仿佛能透過這遒勁的字跡,窺探到北魏時期的文化風貌。
第12窟:音樂天籟,飛天曼舞
第12窟俗稱“音樂窟”,踏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個曲聲祥和、神佛共舞的仙境。洞窟內的雕刻,生動地展現了北魏時期宗教、宮廷、世俗音樂及舞蹈藝術的活動場景,讓人仿佛能聽到那穿越時空的樂聲,看到那翩翩起舞的仙子。
在這座洞窟中,共雕刻了47件樂器。既有中國傳統的箏、排簫、橫笛、琴等,盡顯華夏音樂的典雅韻味;又有龜茲的五弦、西亞波斯的豎箜篌、天竺的梵貝等,體現了當時社會各民族樂舞藝術的大融合。這些樂器雕刻精美,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多元文化交流與碰撞。
洞窟內,飛天們衣帶輕舉,翩翩起舞。她們或疾升、或陡轉、或漂浮,身姿輕盈優美,宛如靈動的精靈。滿壁的天人隨著樂曲旋律躍躍欲試,飛天面容姣美,發髻高聳,神情優雅,麗舞翩翩。背上云帶飛卷,胸下流云飄旋,浮掠于空、翻飛自若,仿佛從天而降的仙子,為這佛國世界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閉上眼睛,仔細聆聽,仿佛能聽到50余件樂器同時奏響的佛國仙音。那聲音輕柔曼妙,亦真亦幻,聲起聲落間,仿佛這鳴奏了十五個世紀的鼓角聲,穿越了時空的隧道,震撼了天地,也感動著人間。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中國石窟寺文物數字化保護研討會暨“云岡石窟行走世界”發布會在浙江大學舉行,云岡石窟第12窟音樂窟3D打印窟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啟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12月底,3D版第12窟“音樂窟”又從浙江“走”到上海,在上海寶龍美術館內,“大美之頌·云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覽開啟了云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這一舉措,讓更多的人能夠近距離感受云岡石窟的魅力,讓千年藝術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第13窟:彌勒宏姿,力士奇韻
第13窟同樣開鑿于公元471—494年,主像為交腳彌勒菩薩,高13.5米。菩薩頭戴寶冠,頸部戴懸鈴項圈及瓔珞,胸佩蛇飾,雙首啣珠,莊嚴肅穆。由于主像與前立壁距離較近,更凸顯出其氣勢恢弘,仿佛在俯瞰著世間的蕓蕓眾生。
窟頂前半部,二龍交首,龍身間綴飾云紋和16身高發髻、翩翩飛舞的飛天。這些飛天身姿輕盈,呼之欲出,為整個洞窟增添了一份靈動之美。
而第13窟最精妙之處,當屬大佛右手臂肘下的托臂力士。這位力士獨具匠心,長有四臂,兩臂高舉托起大佛右臂,兩臂撐腰,造型奇特優美。這樣的創作,不僅在力學上起到了支撐巨大手臂的作用,更兼收美學上的裝飾效果。同時,以力士的動來顯示佛之靜、以力士的小來襯托出佛之大,可謂鬼斧神工,令人不禁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所折服。
南壁明窗與窟門之間屋形大龕內,七立佛造像氣韻高雅。他們個個褒衣博帶,腳踏蓮花,由東而西一字排開,姿態飄逸。背光裝飾異常華美,場面壯闊,氣勢非凡,是同時期七佛雕像的代表作。
該窟窟頂具有強烈的計劃性和裝飾性,主像的舟行背光頂尖雕刻在窟頂部位。背光除火焰紋外還雕刻了一組呈橢圓形的“光云”,這是云岡石窟大型洞窟中唯一雕刻在頂部的“光云”,保存完好,唯美經典,仿佛為整個洞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光輝。
2018年,3D打印的第13窟七佛造像亮相福州第八屆博博會,這是云岡石窟第一個成體系的數字化成果展覽。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讓更多的人能夠領略到云岡石窟的藝術魅力,也讓這一千年藝術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時光流轉,石窟永恒絕響
北魏和平年間,古老沉寂的武州山被一個王朝喚醒。1600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曾經傲視群雄的鮮卑部落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西域遠道而來的僧侶也已化作歷史的塵埃。
石窟雖歷經歲月的洗禮,沉寂似重山掩映,卻封不住云岡的微光流轉。一幅幅詩意畫卷,一個個動人形象,都訴說著這座偉大千年藝術宮殿的故事。它吟唱著時代的絕響,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靜靜地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去感悟。如今,云岡五華洞第11 - 13窟的重新開放,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歷史與藝術殿堂的大門,讓我們有機會親身感受這千年石窟的獨特魅力。
【 國際藝術大觀 】
云岡五華洞第11 - 13窟:千年石窟的藝術華章!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國際藝術大觀 ID:gvi-ar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