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深夜的一篇道歉聲明,本欲低調處理,卻依舊強勢沖上熱搜第一。5 月 7 日晚間,小米汽車發布《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文中兩次致歉,分別針對近期小米 SU7 Ultra 車型引發的兩大爭議做出回應。
消息一經發布,迅速登頂微博熱搜,白天,有關小米和雷軍的新聞更是陸續登上多條熱搜,“網紅企業” 小米的流量與熱度可見一斑。
此次小米致歉主要涵蓋兩方面內容。其一,是關于小米汽車更新所帶來的動力輸出限制問題。近日,多名博主反映,小米 SU7 Ultra 汽車更新 1.7.0 車機版本后,車輛動力輸出被限制,原本 1548 匹的最大馬力被鎖定,車主需達成賽道成績方可解鎖,否則僅能使用約 900 匹馬力。這一舉措瞬間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表示:“沖著高馬力買的小米 SU7 Ultra,結果后續卻被限制功能,就像剛買車就被限速了。” 消費者的憤怒點在于,小米汽車未經他們同意,擅自做出決定,既不尊重消費者選擇,更有侵犯消費者權利的嫌疑。對此,小米汽車誠懇致歉,承認之前推送的更新版本中 “排位模式” 功能添加解鎖條件給部分用戶帶來困擾,并已暫停此次推送。針對已升級的少量用戶,將在 4 - 8 周內通過下個版本更新解決,小米還表示設計初衷是保障駕駛安全,但工作存在未充分征詢意見與溝通說明不妥之處。
其二,近期首批交付的小米 SU7 Ultra 碳纖維挖孔機蓋版車型也遭到質疑。有博主用鼓風機測試,發現對著挖孔機蓋吹風時紙巾毫無反應,甚至有車主親自拆解后發現,所謂 “雙風道高效導流” 的碳纖維開孔,既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也未能產生下壓力。小米汽車同樣做出解釋與道歉,稱該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除滿足復刻外造型需求,還具備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但因之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而致歉。同時,小米給出解決方案:對于未交付訂單,提供限時改配服務,可改回鋁制前艙蓋;對于已提車及在限時改配結束前選配該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鎖單用戶,贈送 2 萬積分以表誠意。
事實上,這并非小米汽車首次因用戶反饋迅速致歉。今年 3 月,一位用戶在微信群吐槽小米 SU7 Ultra 試駕體驗,稱擺渡車只接不送,試駕結束后被迫步行 300 米返回停車場,認為 “服務細節傷人”,不久后雷軍便親自下場道歉并承諾馬上改進。
在支持與質疑聲中,此次小米汽車深夜致歉,無論被視為誠意之舉還是 “打臉” 行為,都能看出小米當下如風雨中的浮萍,處境被動。一直以來,小米汽車仿佛處于風口浪尖,任何一個小動作都能掀起巨大水花,想低調行事幾乎不可能。
比如,小米汽車默默將 SU7 新車定購頁面中的 “智駕” 更名為 “輔助駕駛”。小米 SU7 標準版搭載的 Xiaomi Pilot Pro 由 “小米智駕 Pro” 更名為 “小米輔助駕駛 Pro”;小米 SU7 Pro、小米 SU7 Max 搭載的 Xiaomi HAD 由 “小米智駕 Max” 更名為 “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小米此舉并未大肆宣傳,卻事與愿違引發廣泛關注。自工信部出手規范宣傳后,各大車企紛紛進行 “智駕” 改名動作。工信部要求汽車生產企業不得夸大和虛假宣傳,必須以 “智駕等級 + 輔助駕駛” 描述,同時禁止使用部分易引發誤解名詞。于是,華為余承東改口嚴謹表述 “搭載智能輔助駕駛”,問界 M8 發布會上也不再喊 “遙遙領先”,理想等眾多車企也紛紛回避 “智駕” 一詞。整個新能源市場都在進行 “智駕” 降溫革命,然而小米汽車的改名動作熱度卻格外高。
雷軍在面對危機時從來都是真誠坦然面對,而不推諉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小米發展早期,曾有用戶反饋小米手機發熱問題較為嚴重,這一問題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風波,甚至影響到了部分消費者對小米品牌的信心。雷軍得知后,沒有絲毫推諉責任,而是迅速組織團隊深入調研分析。他親自參與到技術攻關過程中,與工程師們日夜奮戰,尋找解決方案。在之后的發布會上,雷軍坦誠地向消費者說明了發熱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由于當時追求極致性能而在散熱設計上有所欠缺。同時,他還詳細闡述了小米針對該問題所采取的改進措施,包括優化散熱結構、調整芯片調度策略等,并承諾會持續關注該問題,不斷優化產品。這種真誠面對問題、不回避不推諉的態度,讓消費者看到了小米解決問題的決心,也逐漸挽回了消費者對小米手機的信任。
還有一次,小米某款智能家電在大規模銷售后,有用戶反映部分產品存在功能不穩定的情況。雷軍得知此事后,第一時間要求公司展開全面排查,并主動在官方渠道發聲,向受影響的用戶誠摯道歉。他表示小米會對每一個出現問題的產品負責到底,不僅提供免費維修和更換服務,還對該產品的后續版本進行全面升級優化,以杜絕類似問題再次出現。在整個處理過程中,雷軍始終強調小米對產品質量的重視以及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這種真誠的做法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進一步鞏固了小米在智能家電領域的市場地位。
在此次小米汽車因車機系統更新限制動力輸出以及碳纖維挖孔機蓋版車型功能宣傳爭議事件中,雷軍雖未直接出面發聲,但小米汽車迅速發布道歉聲明,針對問題做出回應與整改承諾的做法,也延續了雷軍一貫真誠面對危機的風格。小米的這種態度,無疑是受到雷軍理念的影響,表明在面對問題時,真誠永遠是最好的解決之道,而這也正是小米能夠在激烈市場競爭中不斷前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近日 “雷軍職位變更” 的新聞也備受關注。5 月 5 日,天眼查顯示小米之家商業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雷軍由執行董事改任董事,經營范圍新增智能家庭消費設備銷售、美發飾品銷售。自 2022 年起,雷軍已從至少 12 家企業高管名單中抽身,此前還接連退出天津多家以 “米” 命名的合伙企業。職務變更表面上是對近期一系列事件的回應,深層次看,或是小米集團在營銷和經營方向上的調整,或許小米已意識到 “捆綁營銷” 易給產品帶來輿論反蝕。近期小米 YU7 未亮相以及雷軍缺席上海車展,似乎也可看作是保守轉型的表現。
上海車展上,小米僅展示了旗下 SU7 車型及豪華車型 SU7 Ultra,還有小米周邊產品如閃電黃經典棒球帽與不銹鋼直飲杯。小米集團公關總經理王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稱:“雷總很想來,但是他的時間有其他規劃,有沖突,也希望和大家問個好,歡迎大家到小米的展臺看看。” 同時,雷軍僅僅在微博上轉發一條關于現場的博文,短暫露面。
總而言之,以上一系列的動作都可以看作,小米集團最近在 “避風頭”,有意減少大幅出現于公眾視野。我們或許可以猜測,在企業戰略與創始人意圖層面,小米有著更深的規劃和寓意。也許不久之后,我們便能看到答案。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無論是產品優化、宣傳規范,還是戰略調整,小米都在努力尋求新的平衡與突破。
但是消費者卻用腳來投票,在銷量表現上,小米汽車自上市以來便備受矚目。據網絡公開數據,小米汽車在 2024 年第一季度累計交付 10,373 輛 。其中,作為主力車型的小米 SU7 自去年 12 月底開啟交付,在 2024 年 1 - 2 月銷量分別為 1,337 輛和 2,054 輛 。進入 3 月,隨著產能提升以及市場推廣效應顯現,小米 SU7 銷量達到 3,160 輛 ,助力小米汽車第一季度交付量穩步上升。
到了 4 月份,小米汽車延續增長態勢,單月交付量達到 4,166 輛 ,環比 3 月增長 31.84% 。這一銷量數據不僅體現出小米汽車在市場上逐漸站穩腳跟,也反映出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產品的認可度在不斷提高。
綜合來看,小米汽車在銷量上的逐步攀升,離不開其在產品技術上的投入以及合理的市場定價策略。然而,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小米汽車在前進道路上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近期小米汽車因車機系統更新限制動力輸出以及碳纖維挖孔機蓋版車型功能宣傳爭議,引發輿論關注。小米深夜發布道歉聲明,針對這兩個問題做出回應與整改承諾,這也體現出小米汽車在面對問題時積極解決的態度。
從小米的種種舉動不難看出,在競爭激烈且輿論高度聚焦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企業不僅要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上下功夫,更要注重與消費者的溝通和互動,尊重消費者權益,以真誠的態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此次小米汽車對用戶反饋的迅速回應,雖暫時處于輿論的漩渦中心,但也展示出其對消費者意見的重視,若能借此機會進一步完善產品與服務,加強品牌建設與管理,或許能在未來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與支持,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續寫輝煌篇章。
畢竟,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短期的輿論風波并不可怕,關鍵是能否從中學到經驗教訓,不斷優化自身,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日益嚴苛的需求。而廣大消費者,也正拭目以待小米在這場挑戰與機遇并存的變革中的表現。在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只會愈發激烈,技術迭代也將日新月異。小米汽車若想持續保持競爭力,除了在技術研發上不斷投入,攻克自動駕駛、電池續航、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的難題外,還需建立更為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
售后服務往往是消費者購車后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貼心的售后服務能夠極大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小米汽車可以借鑒小米手機在售后服務方面的一些成功經驗,如布局更多線下服務網點,培養專業的售后維修和客服團隊,確保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在品牌建設方面,小米汽車應進一步明確品牌定位和核心價值。小米一直以來給消費者的印象是高性價比和科技創新,但在汽車領域,除了延續這些優勢外,還需要向消費者傳遞更加清晰的品牌形象,比如在安全性能、環保理念、用戶個性化體驗等方面打造獨特的品牌標簽,使消費者在眾多新能源汽車品牌中能夠輕易識別并記住小米汽車的獨特之處。
同時,面對復雜的輿論環境,小米汽車要加強輿情監測與危機公關能力。及時捕捉市場和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對于正面評價要加以強化傳播,進一步提升品牌美譽度;對于負面輿情,要快速響應,以透明、負責的態度處理問題,避免輿情的發酵和擴大化。
在新能源汽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小米汽車雖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只有不斷修煉內功,以技術為核心,以用戶為導向,以真誠為橋梁,小米汽車才有可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脫穎而出,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體驗,也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