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一句罕見的“詆毀歪曲,大可不必!”怒斥,不僅成為社交媒體熱議焦點,更揭開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最隱秘的商戰傷疤。這場由小米YU7創下18小時24萬輛鎖單紀錄引發的行業震蕩,暴露出當前新能源車市從產品競爭滑向話語權爭奪的畸形態勢,以及車企在產能狂歡下將用戶視為博弈籌碼的倫理困境。本文將全面剖析雷軍此次回應的背景、競品采用的搶單手段、法律與倫理邊界,以及這場風波對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啟示。
小米首款SUV車型YU7上市即爆單在汽車市場掀起一場銷售風暴。開售僅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輛,1小時突破28.9萬輛,18小時鎖單量更是達到驚人的24萬輛。這一數字不僅遠超行業預期,甚至讓小米自身都感到震驚,然而,YU7的爆單也立即帶來了嚴重的交付壓力。根據小米汽車App顯示的數據,標準版最快交付周期已達58-61周(超過一年),Pro版為51-54周,即使是交付周期最短的Max版也需要等待39-42周。這種供需失衡直接催生了多家競品車企看準時機,針對YU7預訂用戶推出各種“截胡”政策。不同品牌針對YU7用戶推出了差異化的轉單激勵政策。
除了直接的經濟激勵,競品銷售還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心理戰術,利用政策時間窗口制造焦慮情緒。由于國家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將于2025年12月31日截止,部分銷售會使用計算器現場演示:“等YU7提車時補貼可能取消,相當于多花1.8萬”。
更為爭議的是部分品牌采用的技術詆毀策略。雷軍在直播中透露,他“認真學習”了競品的話術,發現存在三大類問題:有友商暗示YU7采用落后電池技術,刻意忽略其CTB一體化設計的能量密度優勢;部分銷售散布車機系統卡頓的虛假演示視頻;更有多家門店向用戶灌輸“至少等兩年”的交付恐慌,而實際上Max版交付周期為33-36周。部分銷售的話術模板顯示,他們會著重渲染“小米自動駕駛路測里程不足友商1/10”的技術差距,這種片面比較不僅誤導消費者,也損害了行業健康競爭的生態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搶單行為并非全部由車企總部統一部署。相關車企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確有“退訂補償”行為,但為各地門店層面的自主執行,非總部統一部署。這種“中央模糊、地方激進”的策略,既保持了品牌官方的合規形象,又能在實際銷售中采取更為靈活(有時也更激進)的競爭手段,但也給責任認定和行業監管帶來了難度。
面對這一系列搶單行為,雷軍在直播中的態度值得玩味。他一方面批評“詆毀歪曲,大可不必”,另一方面卻出人意料地推薦了小鵬G7、理想i8和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等競品。這種開放姿態與競品的詆毀行為形成鮮明反差,不僅展現了小米的自信,也暗示了新能源行業應有的競爭倫理——所有的競爭終極目標,應該是讓用戶多一個選擇,而非少一個選項。
競品針對小米YU7的搶單行為雖然商業上可以理解,但其中部分手段已經游走在法律紅線的邊緣,引發了關于正當競爭與商業詆毀的行業大討論。知識產權律師指出,某些競品行為已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具體表現為三種形式:虛構自燃案例屬于捏造虛假信息;對比測試時只提低溫續航衰減卻隱瞞常溫表現,構成片面宣傳;“買小米不如買現車”的話術設計,可能被認定為誤導性商業宣傳。
在法律執行層面,要根治這些問題需要多方努力:完善取證機制,例如要求銷售話術標準化并留存記錄;強化行業自律,建立第三方監督機構;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正如雷軍所建議的,新能源車市需要新規則:建立交付能力公示制度,仿照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模式;組建第三方評測聯盟,杜絕選擇性對比測試;完善定金保障機制,防止轉單補貼戰傷害消費者權益。
只有當行業競爭回歸到產品力與用戶體驗的本質,而非話語權爭奪與心理戰術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雷軍的“大可不必”怒斥,不僅是對不當競爭行為的批評,更是對行業回歸理性的一種呼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