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允上中醫館古樸的診室里,王野松教授將一疊泛黃的手稿輕輕攤開,泛著酥油茶香的筆記間,密密麻麻記錄著藏醫"三因學說"與傳統中醫"陰陽五行"的理論對照。
"這是我在海拔4500米的當雄縣向老藏醫求教時記下的。”王教授很高興的與小編分享
雪域尋道:從北國杏林到高原藥鄉
2021年夏,剛退休一年的王野松踏上青藏科考之路。
這位曾在前蘇聯用針灸治愈頑固性偏頭痛的中醫專家,三赴西藏的經歷中,系統考察了山南藏藥種植基地、那曲牧區民間療法以及拉薩藏醫院大學的教學體系。
最令他驚奇的是在考察中他發現藏醫在將人體視為"天地縮影"的整體觀,與《黃帝內經》"天人相應"思想驚人契合。
“在昌都義診時,一位老阿媽用綠絨蒿熬制的藥湯緩解關節痛,這和《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的雪蓮用法有不少相似之處。這讓我感覺神秘的藏醫對中醫來說有很大的突破性啟發。”
"藏醫的脈診強調'寸、甘、恰'三脈對應三因,這與中醫三部九候脈法形成奇妙呼應。"他將這種發現融入臨床,針對高原地區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創新性提出"三焦通絡法",在拉薩義診期間取得顯著療效。
"在治療老年慢性病時,藏醫的飲食療法與中醫'藥食同源'理念堪稱絕配。"王野松舉例說,將藏地特有的紅景天與黃芪配伍,既能增強高原適應性,又可改善老年氣虛癥狀。這種融合思路在他主持的老年健康管理項目中得到驗證,多數的參與者半年內心肺功能明顯提升。
醫理交融:古老智慧的現代詮釋
王野松教授,主治中醫師,
現任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中國藥學會、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會員。
1983年師從于國醫大師段富津,韓百靈教授,畢業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系。
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年,發表論文27篇,
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病,脾胃病,頸肩腰腿痛,眩暈癥,頭痛失眠,中風后遺癥,關節炎,腎病,肝病等。
1991年、1992年被國家以“優秀中青年中醫專家”選派到俄羅斯,烏茲別克等國家 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成效顯著,獲優秀中青年中醫專家獎勵證書。
仁心無界:從莫斯科河到雅魯藏布江
1991年,王野松作為國家選派的"優秀中青年中醫專家"赴俄期間,曾用艾灸療法治愈俄羅斯民眾的頭痛失眠癥狀。三十年后,在海拔3800米的工布江達縣,他再次將藏藥浴與中醫熏蒸結合,為當地牧民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醫學的真諦在于解決問題。"王野松位于雷允上中醫館的辦公室墻上,并排掛著俄羅斯患者贈送的套娃和藏族同胞獻的哈達。這種跨越地域的醫者情懷,讓他形成了"固本培元、標本兼治"的診療特色,尤其擅長運用經方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傳承創新:讓古老醫學煥發新生
面對中醫藥現代化命題,這位古稀醫者有著清醒認知:"我們不是要創造新醫學,而是搭建傳統醫學對話的橋梁。",經過多年的總結,王野松將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預防醫學結合,在雷允上開設"銀齡養生課堂",從藥膳食療到導引按摩,系統傳授可操作的養生方法。
夕陽透過雕花窗欞,為診桌上的曼唐(藏醫掛圖)鍍上金邊。王野松撫摸著學生從林芝帶來的唐卡卷軸,目光投向窗外繁華的姑蘇城:"當藏醫的放血療法遇上中醫的刺絡拔罐,當'佐太'煅制工藝對話'九蒸九曬'古法,這就是中華醫學的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