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權臣的身影屢見不鮮。他們把控朝政,權勢滔天,將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間。這些權臣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人成功逆襲登上皇位,如王莽、司馬炎、劉裕;有人則以慘敗收場,身首異處,像霍光、梁冀、董卓等。然而,若從故事的復雜性與戲劇性考量,愛新覺羅?多爾袞絕對是權臣中極為另類的存在。
多爾袞生前已然位極人臣,坐到了 “皇父攝政王” 的高位,這一稱呼不知讓順治皇帝作何感想。死后,他更是被追認為皇帝,廟號 “清成宗”,作為權臣,這份尊榮已達極致。但僅僅數月之后,形勢急轉直下,這位 “成宗” 便被定為篡逆,遭遇 “鞭尸刨墳” 的悲慘下場,從天堂瞬間墜入地獄。可誰能料到,100 多年后的乾隆帝,又親自為他平反,恢復其名譽。如此待遇的巨大落差,從 “蓋棺” 到 “定論” 歷經一個多世紀,在權臣的歷史中獨一無二。
順治的 “秋后算賬”和乾隆的 “翻案平反”
順治皇帝在野史中常以兒女情長與吃齋念佛的形象示人,然而在軍國大事上,他卻顯得缺乏帝王氣度。鄭成功兵臨南京城下(并非北京)時,他便慌了神,甚至打算遷都關外。面對稱 “皇父攝政王” 的叔叔多爾袞,順治也只能無奈忍受,毫無作為。
值得一提的是,順治其實本身是個 “性癮” 患者。有史料記載,順治后宮佳麗眾多,且他頻繁臨幸妃嬪。在董鄂妃去世后,他的這種行為似乎更加放縱。這種對女色的過度沉迷,從側面反映出順治內心可能存在的空虛與焦慮。或許正是因為在政治上長期受多爾袞壓制,使得他在情感與欲望上尋求一種宣泄的出口。這種性格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對多爾袞的態度。在多爾袞去世后,順治長期積壓的憤懣與不滿找到了釋放的機會,不僅 “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還 “扒墳掘墓、挫骨揚灰”,無所不用其極。至此,多爾袞成為清朝的頭號罪人和叛賊,似乎永世不得翻身。
128 年后,順治的重孫子乾隆帝卻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 親自為多爾袞翻案。乾隆正式頒布詔書,高度評價多爾袞對清朝的功績,徹底為其平反。不僅 “還睿親王封號,追謚曰忠,配享太廟”,還 “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這無疑是對順治做法的一種否定。
乾隆帝為何要如此 “高調” 地為多爾袞翻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多爾袞對清朝入主中原居功至偉
清太宗皇太極離世后的清朝政壇,是 30 歲的孝莊太后與 6 歲的順治皇帝這對 “孤兒寡母”,外加一幫只會打打殺殺的宗室勛貴。好在有多爾袞,他不僅能征善戰,還極具政治謀略。在他的統領下,滿清從地方政權成功入主中原,成為大一統王朝,盡管南明的內耗也起到了一定 “助力”。乾隆稱贊多爾袞 “創制規模,皆所經畫”,肯定其政治才干;“追殲流寇,撫定疆陲”,認可其軍事能力;更直言 “尋奉世祖(順治廟號清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意在告誡順治,不要 “忘恩負義”,沒有多爾袞,就沒有順治的天下。
天命十一年(1626 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承汗位。此時年僅 15 歲的多爾袞,就隨皇太極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在戰場上,多爾袞初露鋒芒,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軍事天賦。天聰二年(1628 年),多爾袞在這次征討中,隨大貝勒代善等統兵攻打蒙古多羅特部,斬殺該部臺吉古魯,俘虜大量人畜。此次戰役,多爾袞因戰功被賜號 “墨爾根戴青”,意為 “聰明的統帥”,這一稱號不僅是對他軍事才能的認可,更為他日后在軍中樹立威望奠定了基礎。
此后,多爾袞積極參與對蒙古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天聰九年(1635 年),他親自擔任主帥,奉命率精騎一萬,深入漠北。這一次,他成功招撫了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了元朝傳國玉璽。這一重大成果,不僅極大地削弱了蒙古勢力對后金的威脅,更從政治層面為皇太極稱帝提供了有力的合法性支持,因為傳國玉璽被視為 “天命所歸” 的象征。此役之后,蒙古諸部基本歸附后金,解除了后金的后顧之憂,也為清朝日后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對朝鮮的軍事行動中,多爾袞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極稱帝后,派多爾袞等人率軍進攻朝鮮。清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包圍了朝鮮國王李倧所在的南漢山城。在這場戰役中,多爾袞指揮得當,展現出卓越的圍城攻堅能力。最終,李倧出城投降,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此次勝利,鞏固了清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地位,確保了后方的穩定,使清朝在戰略上占據了更有利的位置。
崇德八年(1643 年),皇太極猝然離世,年幼的順治即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掌握了清朝的實際軍政大權。此時,明朝內部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中原大地陷入混亂。多爾袞敏銳地察覺到這是入主中原的絕佳時機,于是果斷決策,親率清軍入關。
在山海關之戰中,多爾袞巧妙地利用了李自成農民軍與吳三桂明軍之間的矛盾。當雙方激戰正酣之時,多爾袞指揮清軍突然出擊,大敗李自成軍。此役成為了歷史的轉折點,清軍順利進入北京,開啟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此后,多爾袞繼續指揮清軍追擊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殘余勢力,以及南明政權的抵抗力量。他派遣阿濟格、多鐸等將領分兵多路,展開大規模的軍事征討。在一系列戰役中,多爾袞運籌帷幄,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逐步消滅了各地的反清勢力,為清朝在中原地區建立穩固統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順治元年(1644 年)十月,順治帝遷都北京后,多爾袞并沒有停下征戰的步伐。為了徹底消除南明政權的威脅,他派遣多鐸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政權。清軍一路南下,勢不可擋,很快便攻破揚州,史可法壯烈殉國。隨后,清軍順利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弘光政權覆滅。與此同時,阿濟格則率領另一路清軍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遭遇清軍伏擊,不幸犧牲,大順政權宣告滅亡。
在西南地區,多爾袞又派豪格領軍征討張獻忠的大西政權。豪格在四川西充之戰中,利用張獻忠輕敵的弱點,成功設伏,斬殺張獻忠,大西軍群龍無首,迅速潰敗。至此,清朝在中原、江南以及西南部分地區的統治基本確立。
多爾袞并無實質謀反篡逆行為
多爾袞身為皇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十四子,野史甚至稱清太祖有意傳位給他。以他的血統和實力,若想上位并非難事,且清初對倫理綱常要求并不嚴苛,又有前朝朱棣 “叔叔奪侄子皇位” 的先例。但實際上,多爾袞直至去世,都沒有任何 “篡逆奪位” 的舉動,頂多有些 “獨斷專行”。關于他不篡位的原因,野史稱是因與孝莊太后 “有私情” 而不忍心奪其兒子帝位;從大義角度看,是他擔心謀奪皇位引發清朝內亂而甘愿放棄;也可能是他英年早逝(僅活了 38 歲),還沒來得及行動。乾隆在詔書中用 “用朕念王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乃不于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斂服僭用龍袞,證為覬覦,有是理乎?” 這樣的雙重反問句為多爾袞 “鳴不平”,再次體現對順治的不滿。
乾隆出于政治需要緩和宗室關系政局穩定是翻案的客觀保障
清朝中前期,皇族內部為爭皇位斗爭不斷。康熙后期的 “九龍奪嫡” 將皇室 “內卷化” 推向高峰。雍正上臺后,對失敗的兄弟毫不留情,連親弟弟老十四胤禵也不放過,“手足相殘” 至極。
乾隆上臺后同樣不太平,康熙嫡皇孫弘皙試圖上位,還得到不少宗室勛貴支持(隨著清朝漢化加深,部分人認為弘皙血統比乾隆 “純正”),后被乾隆鎮壓,史稱 “弘皙逆案”。在這種形勢下,皇帝與宗室關系緊張,不少宗室整日擔驚受怕,生怕被皇帝治罪。和親王弘晝甚至多次做出給自己辦葬禮的荒唐事來 “自污”,以求自保。
乾隆為緩和與宗室的關系矛盾,采取懷柔手段。給多爾袞翻案是其中關鍵一步,多爾袞極具代表性,順治朝被扣上謀反帽子,下場凄慘,如今乾隆為其翻案,給予高度評價和恢復名爵,傳遞出積極信號:多爾袞都能翻案,其他宗室無需太過擔憂。此外,乾隆還為順治、雍正朝許多被定罪的宗室翻案,既贏得宗室的擁護,又為自己博得孝悌仁愛的美名,同時也對比出順治和雍正的 “薄情寡恩”。其實乾隆此舉并非首創,漢高祖劉邦就曾用過類似手段。天下初定,功臣評功授官未落實,文臣武將心懷不滿,劉邦便封了自己最痛恨且多次羞辱他的雍齒為侯,眾人見狀,皆感寬慰。乾隆的做法,不過是效仿劉邦罷了。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時是乾隆四十三年(公元 1778 年),此時內部威脅最大的弘皙早已失敗身亡多年,弘晝也已病故(雖有野史和影視劇稱是乾隆 “賜死”),無人能挑戰乾隆皇位;外部方面,威脅清朝 70 年之久的準噶爾叛亂已被徹底平定。乾隆統治穩固,才有精力和條件去處理前朝舊案,為多爾袞翻案。若處于內憂外患、反對聲四起的局面,乾隆怎會冒著 “有違祖制” 的風險,去管這些前朝 “舊賬” 呢。
乾隆為了清朝的正統地位做了大量的努力,例如推行文字獄。通過對思想文化的嚴格管控,剔除那些可能威脅清朝統治正統性的言論和作品,試圖在文化層面塑造清朝統治的合法性與權威性。而在此之前的幾代君王,心里一直有重新退回關外的計劃,他們沒有正統的自信,對于塑造正統形象也不是很在意。
多爾袞的特殊經歷,是清朝統治逐漸穩固、統治者心態轉變的一個縮影。早期,清朝統治者對于能否長久占據中原心存疑慮,因而在面對復雜政治局勢時,順治對多爾袞的處理較為極端,以彰顯皇權不容挑戰。但到了乾隆時期,清朝統治已歷經百年,乾隆有足夠的底氣和需求來重新審視多爾袞的歷史地位。為多爾袞翻案,一方面是對清朝開國歷史的一種修正與肯定,強調清朝入主中原并非偶然,而是諸多先輩努力的結果,鞏固清朝統治的歷史根基;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舉動,乾隆向天下昭示清朝已完全融入中原正統王朝序列,與之前對正統缺乏自信的先輩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強化清朝統治的正統性。
多爾袞的軍旅生涯貫穿了清朝崛起與擴張的關鍵時期。他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敏銳的戰略眼光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為清朝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并鞏固統治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軍事成就不僅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也對清朝此后近三百年的統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其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又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增添了諸多戲劇性色彩,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傳奇性的人物。
多爾袞從尊榮到落魄,再到被乾隆翻案恢復名譽,這一系列波折不僅反映出清朝皇室內部權力斗爭的復雜性,也體現了不同皇帝基于政治考量所做出的決策差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多爾袞的故事成為了清朝歷史中一段極具戲劇性與研究價值的篇章,讓后人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宮廷風云背后的諸多隱秘,以及清朝在追求正統地位過程中的種種努力與轉變。而順治因 “性癮” 所展現出的性格特點,也在這場歷史風云中,成為影響其對多爾袞態度的一個獨特注腳,為這段歷史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