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奔流文學院作家研修班開班儀式之后,顧建平老師以《新穎感、合理性、完成度——談小說創作》為題目,結合參加研修班的學員提交的20多篇小說作品,開始了奔流文學作家研修班開班后的第一節課。
顧建平老師畢業于北京大學,曾任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十月》雜志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長篇小說選刊》雜志主編兼《中華辭賦》總編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雜志副主編、編審,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副會長。作為一名資深編輯,顧建平老師針對提供作品中出現的問題,從五個方面給小說創作者提出了寫作建議。
首先,寫作者應該注意寫作題材的創新度。顧建平老師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日戰爭題材一定會成為今年的創作熱點。但是,對于熱點題材,要寫出新穎性的難度更大。這就要求寫作者一定不能停留在故事的表層,而是要考慮如何寫出人性和歷史的復雜性,這才是好的小說必須具備的要素之一。再談到這個問題時,顧老師專門以學員作品《張老栓抗日》為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創新的重要性。
其次,小說創作要注重合理性。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故事虛構、人物設置和人物命運的邏輯鏈條方面。小說是虛構的藝術,但這個虛構不是說可以任意編造,寫作者一定要注意虛構世界和現實生活的對應。不能為了寫作需要而隨意設置情節,擺布人物命運。小說中人物的行為應該都有內在的驅動力去支配,人物的命運有他自己的邏輯走向,而不是由作者去操控。顧老師以學員作品《福娜的糖盒》為例,闡述了人物設置合理的重要性。
再次,小說的創作要注重完成度。寫作者一定要發揮想象力去處理寫作過程中的難點,呈現完整的故事,不能在關鍵節點以一句話概括。顧老師以《你從哪里來》為例,對完成度問題作了詳細的解釋。這篇小說前面的故事鋪墊都很好,但是行進到關鍵環節時,作者卻以一句話略過,草草結尾。
再有,要正確使用小說語言。小說創作者要注意小說語言和散文,詩歌以及新聞報道語言之間的區別。小說的語言應該引領讀者進入故事場景,產生代入感。在這一環節,顧老師舉出了《紅色醫療隊》和《村里來了第一書記》這兩篇小說中的報道語言,讓大家對語言區分有了清晰的概念。
最后,小說敘事一定要注意視角轉換。顧建平老師以攝像技術為例,特別強調了小說創作過程中,寫作者一定要留意敘事視角保持前后一致,注重統一性。
在授課的最后環節,顧建平老師又給大家列出了他個人珍藏的書單,這也是顧老師在奔流文學院作家研修班第二次為大家開出作家的書單。顧老師再次強調廣泛閱讀對創作的重要性。顧建平老師傾囊相助的授課方式贏得了陣陣掌聲。授課本身就是一次對新穎性、合理性和完成度的完美詮釋。(文/王冉 攝影/閆志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