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本著作,還有譯本、創作手稿、書法和繪畫小品,和巴金等前輩以及同仁作家的合影照片,墻上的、架子上的、柜子里的,滿滿開本不一厚薄相異出版年代不同的書……展廳從窄廊而入,慢慢擴展,低首見書,抬眼見書畫,還有詩歌手稿上的線描小圖,布置得左右回旋,曲折有致,恰得文學世界徐徐展開之韻。
文|龔靜
所謂伊人 文心之美
▲ 趙麗宏的文學世界正在展覽中
2025年4月22日下午的靜安區檔案館,“趙麗宏的文學世界——暨第30個世界讀書日靜安名人檔案捐贈儀式”開幕式剛結束,一眾嘉賓有的和趙老師合影,有的已經上樓看展了。待我電梯上去,碰到一些熟悉的同仁師友,邊看邊聊,轉頭看到趙老師也上樓來,大家紛紛在他的書畫作品前合影留念,紛紛感嘆眼前展覽的豐富。
341本著作,還有譯本、創作手稿、書法和繪畫小品,和如巴金等前輩以及同仁作家的合影照片,墻上的、架子上的、柜子里的,滿滿開本不一厚薄相異出版年代不同的書,有趙老師各個時期的詩集、散文集、作品選集、文集等,當然各種譯本也展列其中。有的書看到過,也曾有幸得到過趙老師的惠贈,有的是此次初見。展廳從窄廊而入,慢慢擴展,低首見書,抬眼見書畫,還有詩歌手稿上的線描小圖,布置得左右回旋,曲折有致,恰得文學世界徐徐展開之韻。
▲ 施丹妮 攝
我在架子上看到兩本48迷你開本非常薄的書,比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五角叢書”還要袖珍。細看,還真屬于一套“袖珍情思冊”,散文詩文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一本書名為《對妻子的傾訴》,一本為《銀舟遠翔——對新婚的祝福》。呀,這么情深告白的書名。趙老師的溫和敦厚在朋友圈中是公認的,但這兩本他年輕時候寫的書,也許恰好印證了其內核的激情澎湃,已然至今。這激情是愛情,也是對人間萬物的情感,當然也是對文學藝術的情懷。我拍下書中幾句:“光陰的嚴霜可以染白我們的鬢發,歲月的積雪卻無法將往事的花園覆蓋。當記憶的種子重新發芽,愛情依然會長出青嫩的枝葉。”看起來確實是很古早的文字,也比較輕嫩,不過以我中年初老的年齡來回看,倒是覺得這樣的純然是可貴的。這段話,竊以為也可以拿來概括趙麗宏老師創作四十多年來對文學藝術的一往情深。他在開幕式上再次回憶起從18歲在崇明島上插隊的小茅屋里開始閱讀寫作的點點滴滴,說到一半他略有停頓,聲音也略帶不易察覺的哽咽,那種在苦悶中從閱讀和寫作中得到安慰和生命力的感情,此刻回憶如潮水涌上來,這是最初的出發,也是貫穿其這么多年的初心。
▲ 趙麗宏的手稿
如今,如其所畫的小品“花朵和果實”,已然累累,但總是“靜聽書窗外風雨聲喧嘩”(展覽書法),喧嘩從來不會打亂趙老師閱讀寫作的節奏,在詩稿上畫線描,寫作之余寫毛筆字畫小品,在文學藝術的世界里沉思表達。
▲ 花朵和果實 趙麗宏
展覽中我看到趙老師書寫的杜甫詩句“靜者心多妙,飄然思不群”,記得之前在有的場合也見過趙老師書寫此句,顯然他很喜歡這兩句詩的意境,內心沉靜的人思緒總是與常人不同,用當下的話來講大概就是內核穩定強大吧。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有緣認識趙老師,雖然見面不多,但陸陸續續都會有一些交流,趙老師給我的感受看上去總是很溫和、篤定,寫作辦雜志講座各地交流,忙而不亂,還時常有新作問世,真是生命力和創作力共旺。頗為感佩。有次閑聊提及,趙老師說一般再是忙碌,晚上還是會擠時間寫作,半夜睡覺,早上七點起來,即使旅途中也會隨時寫下思緒。記得趙老師說過那篇兒童文學作品《漁童》的結尾,正是在貝爾格萊德機場完成的。那個在崇明小茅屋的年輕人的精氣神依然充溢。
▲趙麗宏書法作品
2024年8月,有幸收到趙麗宏老師惠贈的三本著作。是他出版的三本散文選集:《趙麗宏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7月版)、《趙麗宏:閃爍在曠野里的微光》(浙江文藝出版社2024年5月版)和《江蘆的詠嘆——趙麗宏散文自選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年11月版)。書中有些文章以前看到過,有些則是新讀。這些文章跨度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秉持著趙麗宏老師散文一以貫之的風格,發現美,歌詠美,自然的美和人世間的美,凝視、描繪、想象和凝思。文字是音符、是風中的琴、是作者留在世間的沙灘上的腳印,也是思維和想象天地中的落實呈現。讀后,感覺給彼時處暑過后依然酷熱的日子帶來了清涼和寧馨。
回看當時的記錄,還寫了一些文字發在朋友圈,和眼下的“趙麗宏的文學世界”展覽倒是頗為呼應的。
趙老師的散文(詩)是常常讀的,記得最早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讀到趙老師的《島人筆記》,很喜歡。那些文章從艱困的日子里飛揚起詩意和思索,從日常的勞作中挖掘閃爍的微光。后來有緣結識趙老師,溫藹和厚,總是不急不躁的,又總是在不斷深展,日常的忙碌不會影響他寫作的勤奮和深耕,很是感佩。趙老師寫散文、寫詩、寫兒童小說,還寫書法、畫小品。《江蘆的詠嘆》一書中就收了不少趙老師的線描小品,和文章配在一起頗有情趣。
線描畫得很松弛,就是想到看到隨手記錄畫下來的感覺,讓我想起以前我也有這種隨手線描的習慣,近來少了,好像一定要攤開宣紙淋漓表達一番不可的,其實隨手線描的感覺有意思,有時候恰能捕捉靈光一現。從中頗可體會到趙麗宏老師隨時的那種發現感受審美的氣質,那種生活和藝術相融的趣致。
除了描繪風景自然城市的文章,趙老師寫家人的文章很是讓人感動,他寫父母《母親和書》《給母親打電話》,寫親婆《親婆》,平實細膩的文字,不煽情不過度,卻讓人讀著讀著淚意朦朧。
趙麗宏老師的散文可能不像當下有些散文寫作那樣,常常多驚人之語,或者時時要做一些跌宕的姿態,他總是娓娓道來,慢慢敘來,語言結構也不會刻意深沉,但慢慢讀來,你會覺得有一種“清微淡遠”之感。
“清微淡遠”是一種古琴曲的風格,這種風格在彈奏時尤其需要清心寧靜,不要某些指法的張揚,卻需要在細處吟揉傳遞,比如“漁樵問答”的知己相對,比如“瀟湘水云”的渺然清靈,就是短小的“秋風詞”,左手揉按相合右手勾挑間是從容緩緩的蒼郁。
當下,如此的信息龐雜,如此的文字喧囂,趙麗宏老師的文章是可以讓人沉靜沉淀下來的。看到書中那篇《江南片段》,有一章寫“花的風骨”,從常常為人詠嘆的梅花寫起,轉而至海邊鹽堿地上毫不起眼的鹽堿草。寒冬尚未結束,“鹽堿灘上星星點點長出一些綠色的嫩芽”,“風依然刺骨,鹽堿灘上白花花的鹽漬仍在,而籠罩大地的荒涼卻已經不復存在,是這些活潑動人的小花驅逐了荒涼。”我看到過高原上的雪蓮,沒機緣看過鹽堿灘上的鹽堿草。相比梅花,寒風中的鹽堿草確是率先感受到大地深處的春意的。
世間太多困頓煩憂,微小的巨碩的,此起彼伏著,致敬凜冬里的鹽堿草。
記得寫完一時興起,抻紙研墨,提筆書寫了趙老師《江南的水》中的一段話:“如果把江南的水都想成西湖這樣的靜水或者是九溪十八澗這樣的細弱之水那也是錯。江南的水也有雄渾壯闊的氣象……太湖的萬頃波濤常常使我想起浩瀚的海,如果這樣的水還嫌氣勢不夠,那好,還有更壯觀的,到農歷八月十八日到海寧看錢塘潮去。”江南之水之意象確如斯,至柔,亦至厚渾。
那么,竊以為趙麗宏老師的文心亦如是。
所以,點點滴滴,一字一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至臻蔚為大觀。
展覽上有“文學之美”四個字頗渾厚雄美,為已故書法家周慧珺手澤。讓人駐足。展覽展現了文學之美,也展現了心靈之美。文學和心靈的彼此滋養,方如斯。
▲ 文學之美 周慧珺
文學之美無論在很久以前的時代,還是當下AI時代,它的美都在那里,不必因為欣賞的人不太多了而沮喪,也不必因為流量少而焦慮。好的作品,好的創作者,好的讀者,彼此成全成就。我還想將之擴展一點,改一個字,不如寫成“文心之美”,有文心之美,自然會有文學藝術之美。
人人都在尋求存乎于世的慰藉和安心,“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追尋當然沒有搜搜DS那么簡單,伊人也可能總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可是,沒有捷徑的,日復一日的去做,去落到實處,那么你會有你的“文學世界”,或者其他天地。
離開展廳時,人流空了下來,見趙老師在接受采訪,就不去打擾了。一抹下午四點的陽光穿窗而入,照進展覽空間,照到墻上的手稿。光影斑斕,斑斕如花。
▲白玉蘭和七星瓢 趙麗宏
趙麗宏的文學世界
展期:將持續至6月30日,工作日9:00—11:00;14:00—16:30。
地址:靜安區檔案館6樓(靈石路169號)
作家介紹
龔靜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出版有《會丹青》、《西門,西門》、《花半》、《遇見》、《行色——龔靜散文精選集》、《書·生》、《寫意——龔靜讀畫》(初版和修訂版)、《上海細節》、《上海,與壁虎一起納涼》、《要什么樣的味道》、《城市野望》等二十多部散文隨筆集。獲第三屆“上海文化新人”榮譽稱號(2000年)。首屆朱自清文學獎(散文)(2006年)。第六屆冰心散文獎(散文集)(2014年)。2014、2016、2019和2023年度上海市作協會員年度作品獎勵(散文集)等。
編者按:
本欄目來源于1994年2月8日創刊的《靜安報》副刊《百樂門》。在微信平臺,“百樂門”將以全新形式向讀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換個角度閱讀靜安。投稿可發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龔靜
圖片:靜安區檔案館,施丹妮
編輯:施丹妮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