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討論問題 4:
如何認識高頻科間營養會診的評價?
1. 是什么?
PDCA循環、MAIE模型、管理學方法、假說的提出驗證和評價修訂等事物,均遵循閉環的原則和一般規律。高頻科間營養會診也不例外,筆者按照MAIE模型分為監測、評估、干預和評價四個階段。
高頻科間營養會診的評 價可見兩種常見情況 : ①單例會診評價, 其核心是個體化目標 (包含三個要素);②整體/周期性集合評價,其核心可能是一致性、有效性和滿意率等指標。
2.為什么?
(1)高頻科間營養會診缺少評價環節, 就無法獲得反饋、 支持和幫助 (無有效評價就無有效反饋)。
這是目前的常態,臨床營養中很多工作, 比如高頻科間營養會診、醫院膳食、 營養門診等,多缺少有效評價,進而醫院、臨床醫師、患者和家屬等難以有效反饋;導致學科很難得到發展,只能勉強掙扎在生存線上。
(2)高頻科間營養會診缺少評價環節,工作無法閉環。
(前期的)監測、評估和干預環節的合理性、有效性無法體現;個人業務水平、團隊及學科,就無法滾動發展,可能導致停滯不前。 (它是一個螺旋式的、閉環的循環的進步的過程;不是一條直線,也不是一蹴而就)
3. 怎么辦?
對高頻科間營養會診進行評價時, 要始終堅持以有效目的為導向; 主要體現它是以個體化目標。對單例的高頻科間營養會診,主要通過個體化目標(三個要素)體現,具體邏輯見圖 10;對于一個整體/周期性集合的會診來說,主要是通過一致性、有效性和滿意率等指標進行評價。
4. 常見誤區
目前營養會診的評價工作中, 常見使用以下五種方式: ①用自我感覺來評價; ②用過程進行評價; ③用口頭反饋當作評價; ④將成功案例作為評價; ⑤通過某個指標的變化進行評價。筆者認為,上述 5 種均非有效評價;具體分析如下:
(1)自我感覺和判斷,屬于主觀認識,難以測量、傳遞和外界認可。
(2)用方法、 工具和方案等過程要素進行評價, 并不能有效指向結果和體現目的; 而臨床的需求恰恰是結果和目的。
(3)用口頭反饋作為評價, 在醫院里同事之間反饋往往包含了人際、 利益關系, 家屬和患者的口頭反饋同樣是如此;并不能純粹的反映結果和目的。
(4)通過成功案例進行評價, 案例的成功涉及到統計概率和眾多的影響因素, 很難直接歸因于會診行為本身。
(5)采用個別指標改變進行評價。 某一個指標的改善 (比如血清白蛋白指標) 是與藥物治療、自身康復、病程改變等多種因素相關,并非是簡單的因果關系。
*聲明:本電子單冊為公益性原創作品; 任何機構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剪輯、修改、摘編或以其他方式復制并傳播本手冊的內容。
【會診手冊3.0】為《臨床營養管理——基礎、技能與案例》紙質書籍的公益性配套電子書,如需購書,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打開鏈接文章,下劃至最后,在該文末尾處有購書鏈接,可直接點擊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