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美容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面部填充來改善容貌,提升面部輪廓的立體感和年輕態。然而,面部填充過度或技術不當引發的“饅化臉”現象也引發了廣泛關注。所謂“饅化臉”,是指面部輪廓線條模糊、過度膨脹、顯得沉重圓潤、缺乏自然感的填充結果,讓人面目模糊、缺乏個性。
本文袁菊醫生將深入剖析“饅化”現象,探討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科學有效的預防策略,幫助求美者在追求美麗的同時避免“走樣”。
袁菊醫生:什么是“饅化”?
“饅化”一詞,最早起源于網絡,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用來形容因過度或不當填充導致的面部臃腫、浮腫、不自然的狀態。因其外形圓潤脹滿、輪廓模糊、面部線條像饅頭一般松散,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饅化臉”。
饅化臉通常呈現面中部或整個面部外擴、面部失去動態美、表情僵硬等特征。這種現象不僅破壞了面部的自然美感,還會使求美者顯得年齡更大或面目僵硬,最終影響整體氣質和美感。
袁菊醫生:“饅化臉”的形成原因
1、過度填充
為追求“飽滿蘋果肌”或“少女感”,部分求美者追求過度填充多個部位,如額頭、蘋果肌、法令紋、下頜線等。超過皮膚軟組織承載的劑量,不僅讓面部變腫、失去層次感,還會破壞面部原有的結構比例,造成面部臃腫。
2、審美認知偏差
一些求美者或醫師存在“飽滿即年輕”的審美誤區,忽視了人與人之間面部結構的差異。過份強調圓潤可能導致千人一面的“工業臉”,失去個性化和靈動感。
3、技術水平不足
面部填充是一項極需精準解剖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的操作。若醫師對面部結構理解不清、層次把握不當,就容易導致注射點位錯誤、劑量失衡,最終造成視覺上的“饅頭感”。
4、頻繁復填未溶解原有材料
長期或多次沒有計劃的填充(無論是玻尿酸還是自體脂肪),沒有科學評估原有材料是否吸收就盲目追加劑量,容易造成疊加效應,讓面部膨脹厚實。
5、材料選擇不當
使用交聯度過高、質地偏硬或擴散性差的填充材料,會影響面部的自然過渡,使面部線條生硬、形態呆板。
袁菊醫生:如何避免“饅化”?
1、明確自身需求,理性變美
求美者應有清晰的審美目標,明確自己想改善的問題,不盲目追求“越多越好”,避免陷入盲目填充的陷阱。
2、選擇正規機構與專業醫師
一位合格的注射醫師不僅具備專業技能,更具備審美判斷和治療規劃能力,能夠根據每個人的獨特面部特征量身定制注射方案。
3、控制填充劑量與頻率
“少量多次”的注射原則是面部填充的重要指導思想。初次填充可采取保守方案,逐步調整,避免一次注射過量。
4、根據面部結構分區設計方案
面部美學遵循黃金比例和動態協調,不同部位(如額頭、顴部、下巴)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視覺效果,應分區設計、分層注射,保持自然體積過渡。
5、定期評估,避免重復疊加材料
若需要多次填充,應先核查以前注射材料是否已被吸收或代謝,避免舊材料未溶又重復注入新劑,導致局部堆積。
6、尊重自然老化特征
面部填充的目的是延緩老化,恢復青春狀態,而非制造一個不同于原本的“新臉”。尊重原生五官和面部動態,是避免饅化的關鍵。
“饅化臉”的出現,是審美偏差與醫美操作失衡的結果。在追求美的道路上,精準設計、專業操作和理性認知缺一不可。選擇科學的填充方式,尊重面部結構個性,是實現自然美感的關鍵。求美需謹慎,美麗宜適度。真正高級的面部填充,應在“不動聲色”中實現細節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