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李克農排演了一個話劇,叫《你走錯了路》,話劇公演時,一位東北軍將領看到情深處,不禁在臺下號啕大哭。
這位東北軍將領名叫高福源,他是東北軍67軍107師619團的團長。這部話劇究竟觸動了他哪根神經,讓他如此失態?回去后,他便做了一個決定,他要當一個和平的使者。
01 俘虜的思想蛻變
1934年,老蔣令張學良率東北軍進入鄂豫皖蘇區“圍剿”紅軍。1935年10月,高福源在榆林橋與紅軍的一次激戰中,成了紅軍的俘虜。
被俘后,他的態度極為囂張,紅軍干部找他談話,他說:“既然被你們俘虜了,就沒準備活著,要殺要剮,隨便!”
結果紅軍沒剮他,更沒殺他,而是悉心為他療傷,送飯菜給他吃,送新棉衣給他穿,還找他談話,一針見血地指出:老蔣利用東北軍來打紅軍,此乃一箭雙雕之計,就是想讓我們兩敗俱傷,我們紅軍和東北軍都不應上他的當。我們的觀點是:都是中國人,不要自己打自己。
高福源聽后,認為很有道理,他們東北軍痛失東北,流落他鄉,本應抗日,殺回東北,卻被老蔣發配來剿共,由此思想發生了一些變化。
之后,高福源被送到瓦窯堡進行改造,參加了專門為被俘東北軍官開設的政治學習班。自從參加了這個班,不僅在生活待遇上有所提高,思想上也有了更大的進步。
紅軍對東北軍的俘虜們沒有打罵,也沒有搜刮他們的隨身財物,反而對他們極盡關照,對于一些受傷的官兵們,都給予了積極治療,在住宿上也是優先讓他們住好的窯洞,看他們有些士兵還穿著單衣,就及時送來御寒的棉衣。
紅軍對他們生活上的關照,讓高福源完全摒棄了對共產黨的抵觸情緒。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中共高級領導人專門抽時間來給他們上課,如毛澤東、周恩來,都為他們詳細講解了全民抗日、一致對外的思想。
時任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同志還專門找他談話,兩人談得也很投機,在交談中,他完全接受了中共的主張,那就是:聯合抗日,打回東北老家去!
在瓦窯堡學習了兩個月后,紅軍組織他們觀看了一個話劇《你走錯了路》,這是李克農以高福源為題材,專門排練的話劇。
當話劇演到東北家鄉被日寇踐踏,東北父老被日軍殘殺時,這一幕幕悲痛的場景一下激起高福源心中的悲痛,不禁在臺下崩潰大哭。
看了話劇后,他就做了一個決定,他要推動紅軍和東北軍聯合抗日。
02 西安事變的牽線人
高福源打定主意后,他便向彭德懷提出,說他要去甘泉,去勸說那里的110師與紅軍聯合抗日。
此時甘泉城內的東北軍已被紅軍圍困到彈盡糧決,高福源的到來,不僅為他們帶來了急需的食物,還帶來了和平的音符。
高福源耐心地向甘泉的東北守軍講述了紅軍聯合抗日的思想,守軍營長周祖堯最終決定與紅軍進行談判。
通過談判,紅軍與甘泉的東北軍達成協議:紅軍主動撤離,雙方停止敵對行動,在甘泉城北的空場上設立市場,進行自由買賣,東北軍可以外出采購所需物資,雙方從敵人變成了朋友。
高福源第一次出馬就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這讓紅軍領導人也十分高興,彭德懷等人再找高談話,從中了解到了東北軍內部的情況。
原來東北軍中,不只是下層官兵想打回東北,其實張學良、王以哲等人高級將領也想去打日本人,只是無奈于老蔣的逼迫。
這樣一來,紅軍全面聯合東北軍進行抗日就成為了可能。于是,彭德懷就建議讓高福源回西安進行聯絡工作。
高福源聽后,心里是有點不可思議的,這可是放虎歸山?。∷y以置信地問:你們真敢放我回去嗎?
彭德懷不置可否,紅軍擔心的是高福源的個人安危,貿然回去做聯絡工作,搞不好會被張學良槍斃。
但高福源胸有成竹,他說他知道張學良并不想打內戰,而且張對他一向很好,不會有什么危險,即便就是死了,為了聯合抗日也是值得的。
既然如此,彭德懷便放心讓高去了,給了他200塊路費,先把他送到了洛川東北軍67軍的駐防線上。
高福源進入洛川后,首先和軍長王以哲進行了一番交流,王也是贊同紅軍思想的,之后王向西安的張學良發去密電,說高福源回來了,有機密要事要面見副司令。
張學良接到電報也十分高興,既為高福源高興,也為終于有了與紅軍牽線搭橋的人而高興。
說實話,東北軍當時也已經抗不住了,與紅軍交戰數月,就被滅了三個半師,死了兩個師長,而死去的兩位師長,不僅連撫恤金都拿不到,番號也被撤銷了。
老蔣如此對待東北軍,其意圖再明顯不過,就是為了消耗東北軍的實力,張學良已經不愿再打下去了。
張本人駕機直抵洛川,但見到高福源卻是一頓臭罵:“你好大的膽子!自己打了敗仗,還敢要我通匪,看我不槍斃了你!”
張學良如此反常,高福源是沒有想到的,不過他既已做好了受死的準備,也就無所顧忌的。面對張的斥責,他也毫不示弱,說:“我要是怕死就不會回來了,你殺我如同踩死一只螞蟻,但是,你不要忘了大帥是怎么死的?東三省被誰占了?身背家仇國恨,卻在這里打抗日的紅軍,算不上什么英雄好漢?副司令,你想想,我們剿共能剿出什么下場?”
聽了高福源的一席話,張學良的態度馬上緩和了,他站起來拉著高的手說:“你說得對,我剛才是要試試你,就是想看看你的真實想法?!?/p>
二人平靜下來后,高福源把他在瓦窯堡的所見所聞,以及如何與紅軍拉近關系,一一都講給張學良聽。
張學良聽了高福源的詳細匯報后,馬上就決定,讓高福源再去陜北,并請紅軍方面派一位正式代表前來談判。
1936年2月,中共方面派出了李克農,與王以哲等人進行了初步接觸;3月,張學良飛抵洛川,與李再度進行了密談,張提出要求,希望中共方面的高級領導人出面,再進一步詳談。
4月,張學良與周恩來等人進行了談判,張即提出“逼蔣抗日”的建議;9月下旬,紅軍與東北軍達成協議,簽署了《抗日救國協定》,從而使得東北軍、西北軍和紅軍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聯合抗戰局面。
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最終促成全國力量一致抗日的局面,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為聯合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不幸的是,高福源由于事變發生后,東北軍內部矛盾激化,無辜被殺害。
03 揭開歷史真相
張學良被老蔣扣押后,東北軍內部即陷入分裂,少壯派與元老派勢同水火,少壯派不顧大局,突然襲擊槍殺了王以哲,57軍軍長劉多荃要為王報仇,導致內部一片混亂,在混亂中,高福源即被誤殺。
1937年,高福源遇害時僅37歲,時隔40年后,他被殺的真相才被揭開。
1978年,據劉多荃回憶,當年誘殺高福源的人是他的部下3旅2團團長葛宴春。在高死后,其尸體由中共和其堂弟將其安葬。
1981年時,高福源的尸骨被找到,次年,在鄧穎超的關懷下,西安人民政府為高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并被追認為烈士。
高福源的后代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顧,次子高杰被提干,并被選為長春市政協委員,長春市政府還分給他一套房,并為高的兩個兒子解決了就業。
小結:
高福源作為歷史中的小人物,以他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以一己之力打開了紅軍與東北軍之間的大門,為全民抗日,一致對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不會忘記他,中華兒女更不會忘記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