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白頭對聯”的出現,引起人們的關注,讓人感到很特別,引來各種各樣的解讀。
那么,“白頭對聯”是什么樣的對聯,其中有哪些民俗內涵?
媒體平臺上,對這種對聯進行了解讀,讀者朋友可通過搜索,能夠找到這類的視頻和文章,這里我就不再多言了。這里我要介紹的是,這種所謂“白頭對聯”傳統做法。
其實,這種做法,不是某地的地域性風俗,我國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統風俗。只是這種老傳統,現在離我們越來越遠,漸漸地讓人們遺忘了,現在突然現身,引來人們的好奇和圍觀。
有一些老傳統習俗,因為現代工業的崛起,原來習慣于手工的東西,由機器代替,讓傳統文化簡單化、便捷化,其中很多細節上有所改變,雖然只有短短短幾十年時間,但是,這些變化讓人們形成了習慣,反而把傳統的東西遺忘了。
現在所謂的“白頭春聯”,就是其中的一種。
只不過,這種春聯,在很多地方不叫“白頭春聯”或“白額對聯”,而是一種傳統的對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前,農村不管是紅喜事,還是過年,所貼對聯,就是這種春聯。傳統對聯不僅上面留空,下面也留空,叫“留額留尾”。這種習俗的寓意是“有頭有尾”。
也有的地方或個人只留“額”,主要看地方風俗和個人的喜好。還有,如果買來的紙只有一邊留了白邊,那只好用白邊做“額”,下邊就不管了。
“有頭有尾”這個詞組,在農村,尤其是春節期間,是一句吉語,對孩子來說,指學習和做事能堅持到底;對夫妻來說,有白頭偕老之意;對老年人來說,有善終到老的祝福。
過去,用來寫對聯的紅紙,是用黃色或淺黃色的普通宣紙作為基材染成,有的地方用毛邊紙作為基材染成,一般留有紙邊沒有染紅,這種邊也就是黃色或淡黃色的,與現在的燒紙是一種顏色。這種紅名為紅梅紙、大紙紅,民間則稱對聯紙、喜慶紙。
舊時,讀書用毛筆寫字、練字所用的紙,就是的普通宣紙或者毛邊紙,連書籍印刷也用這兩種紙。買來后,要裁切才能用。舊時民間有一句話說:“讀書讀得高,裁紙不用刀”,那時讀書讀得多,熟能生巧,練就了高超的裁紙技術。
過去,人們都是用手書寫對聯,用紅紙書寫對聯之前,買來的紅紙是大張的,要進行裁切。裁切的時候,要把紅紙未染的空白邊留下來,裁成紙后,寫上字就成了“有頭有尾”的對聯。
這種對聯的空白,因不是白色的,而黃色或淡黃色的,因此不能稱為“白頭”或“白額”,而是稱為“金頭金尾”,或者“財頭財尾”。
黃色在我國傳統文化的五行學說中為土,農耕時代,紅色的喜慶來源于土地的收獲,寓意土生萬物,并獲得豐收,所以才顯得很喜慶。
在南方農村的農家堂屋內,正面中間的家先或神龕的下方,還供奉土地爺的牌位,牌位上寫著這樣的對聯:“土能生萬物,地可產黃金”。因此,對聯額尾留空白的黃色或淺黃色,表代土,也代表黃金,寓意財富。
農村還有一種說法,春聯是由古代桃符演變而來的,后來有了紙,紅紙對聯也就逐漸代替了桃符。
然而,古人并沒有忘記桃符的作用,雖然用紅紙代替了桃符,但紅紙兩端留下的空白,正好是黃紙或淡黃紙,其顏色正是桃木的本色,這種空白紙代表了桃木,并起到了桃符的作用。
從此可以看出,傳統春聯的“金頭金尾”,就是古代桃符留下的影子,是一種古老年俗的延續。
對聯去掉“金頭金尾”,應該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那時,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市場上出現了春聯的印刷品出售,這就省去了那些毛筆字寫不好的人的煩惱,他們再也不用求人去寫春聯了。
而印刷春聯所用的紙,都是質量比較好且厚的普通白紙,如果春聯的頭好屋者留空白,那就是真正的“白頭白尾”了,看起來就讓人不舒服。
開始時,印刷春聯的商家,還用花卉和鳥雀畫裝飾春聯的頭尾,到后來,干脆去掉了春聯的頭尾,只把春聯印漂亮就可以了。
到后來,染紅紙的商家也不再留空白邊,一張紙全部是紅色的,自己動手寫春聯的人也沒辦法,買到什么樣的紅紙,就寫什么樣的春聯。
于是,很多地方,過去留頭和留尾傳統春聯讓人遺忘了,當這種樣式的春聯再次出現在人們視野的時候,反倒成了新鮮事。
不過,有些地方的春聯,因為春聯留頭和留尾做法,被當地賦予了特殊的民俗和正能量的含義,不管是印刷的對聯,還是手寫的對聯,當地都將這種傳統做法延續下來了,而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越是如此,實在難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