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有一些人認為,北方除夕要吃餃子,有在除夕必食年糕的風俗,真的如此嗎?
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風俗是對的,但是未必除夕吃年糕,有很多地方除夕這天忌吃年糕。
南方有“十里不同音”的特點,意思是說,十里外口音就不相同了,這有些夸張,但也說明南方的方言種類比較多,有的地方,一個鄉(xiāng)鎮(zhèn)就有幾種方言。
同樣也有“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guī)矩”,南方的地域風俗豐富多彩,地方不同,風俗各異。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多數(shù)地方除夕那天不準吃年糕,或者說,沒有吃年糕過除夕的風俗。
相反的說法是,有些地方認為,如果只吃年糕過除夕,那就是“過窮年”或者“窮過年”。
南方的年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純糯米做的糍粑,將糯米蒸熟后,搗爛做成的年糕,俗稱糍粑。也就是過年打的糍粑。
另一種是糯米和秈米磨成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做成各種形狀的胚子,里面包有各種餡,蒸熟后就成為了年糕。
長江中游一帶,將這兩種糕都稱為糍粑,并將所有糯米或秈米做的糕,統(tǒng)稱為糍粑。
做年糕有時間。一般要在立春前就要把年糕做好,這樣就耐儲存,而立春做的年糕不耐儲存。
如果立春在正月,比如2024年農(nóng)歷臘月就沒有立春的節(jié)氣,那么做年糕最遲也要在除夕前的一完成,除夕忌做年糕,更忌蒸食物。
吃年糕的時間禁忌。一般來說,臘月做好年糕后就可以吃,但是,很多地方除夕那天禁止吃年糕。
其中的民俗理由有兩個方面。
一是說除夕那天吃了年糕會崩田坎。在農(nóng)耕時代,有做年糕和吃年糕的地區(qū),一般都是水稻產(chǎn)區(qū),又是常年雨水比較多的地區(qū)。田坎崩了,水田就無法灌溉水,也裝不住水,影響糧食生產(chǎn),從而影響飯碗。
二是說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年糕的寓意就是步步高,在一年之中,讀書的每天都有進步,謀生的天天有財進,從事各項事業(yè)的,步步升高。這些寓意放在舊年的最后一天,民間覺得意義不大。
吃年糕的時間。吃年糕的時間通常放在大年初一早上。新年的第一頓飯吃年糕,寓意非常好,寓意在新的一年里,步步高。
一些地方風俗,初一這頓飯,一般不吃米飯,就以年糕主食,菜肴就吃除夕剩下的,寓意新年“吃有余”,再吃一些炒的新鮮青菜,寓意“四季清潔”。
“四季清潔”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身體健康,希望在新的一年不生?。欢侵感碌囊荒隂]有麻煩事纏身,過得輕松愉快。
現(xiàn)在說到南方過年,就有了“南方人有在除夕必食年糕的風俗”(此話來源于新華社客戶端2019年2月3日《“除夕”北方為何吃餃子,南方食年糕?》)的說法。讓人認為南方人除夕必吃年糕,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如此。
如果有這種風俗,也不能否認,南方地區(qū)的風俗本來說呈現(xiàn)多樣性,但是,這也只是少數(shù)地區(qū)的地方性習俗,在南方并不普遍,也并不能代表南方。
即便是大年初一,南方也有一些地方不吃年糕。比如,湖南湘中地區(qū),除夕夜沒有吃“年夜飯”的風俗,也沒有一定要吃年糕的風俗,而是在大年初一清晨吃“團年飯”,這些地方大年初一就不吃年糕。
有趣的是,這些地方的年糕制作非常豐富,既打糍粑,也做糯米粉和秈米粉蒸的年糕,也稱糍粑。這種年糕樣式很多,有包餡的,有沒包餡的,還有放在樹葉上的,也有印花的,等等。
還有人說,除夕,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種說法也不準確。除夕吃湯圓也只是個別地方習俗,不普遍,南方普遍吃湯圓的習俗是在元宵節(jié)。
風俗在民間,在民眾的生活中,在人們的普遍認可中,不是想當然的事?!俺Ρ厥衬旮獾娘L俗”并不是南方普遍存在的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