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212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君
淄博夜市
變成了不認識的樣子
五一假期,不少人再去淄博打卡,卻發現“八大局”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
曾經因燒烤而爆火、煙火氣十足的八大局,如今正經歷一場“華麗變身”。位于八大局北門的“這有局兒”商業綜合體正式亮相,古風外立面配上炫彩燈光。
有網友感嘆,這里成了“淄博版洪崖洞”;也有人調侃,“原本的菜市場,咋變成了夜總會?”
盡管風格變了,但“這有局兒”的人氣絲毫未減。據悉,其在五一正式開門納客,期間人潮洶涌、摩肩接踵。這里匯集了淄博特色,景德東、青梅居、康都炸肉、周村燒餅、許洪學炒鍋餅、博山菜、淄博琉璃……所謂“一局吃遍大淄博”。
此外,八大局又新建了新地標——八大局不夜城,以前淄博還沒火的時候,到了晚上10點多路上就沒人了,如今別說10點了,到凌晨都還能看到行人和小攤。
但是有一說一,當地消費者反饋,如今的淄博夜市,確實井然有序,地上沒有垃圾,商販沒有大聲叫喊,到處都是本地的美食和文創特產,特色標語比比皆是,霓虹燈光錯落有致。
淄博這次升級,是順勢而為。當下,全國多座城市和鄉鎮正在重新拾起夜市經濟、地攤經濟,重構城市節奏與市井生態。
而這個五一,正是這些嘗試集體爆發的舞臺。
南京建鄴區吾悅廣場西門附近,有著40多家特色小吃攤位。攤主張師傅表示,“五一”假期差不多每天賣200份炒飯,是平時的一倍。據南京市商務部門不完全統計,梧桐大道、老門東、南藝后街等高峰期單日客流量均近10萬人次,部分攤主月收入逼近萬元。
五一爆火的榮昌,當地的小販也贏麻了。根據媒體的報道,全城的鹵鴨攤都供不應求,離開榮昌的游客,幾乎人手一只鹵鴨。榮昌區委書記高書記說,歡迎大家來榮昌這座千年古城,交警不會來貼單,城管不會來掀攤。
在河南南陽,作為南陽最火的夜市,府衙街也帶動了周邊街區的活力,晚上10點,這里的路邊攤還是人聲鼎沸,街邊停著密密麻麻的電動自行車,10元能買7個鹵鴨翅,一百來元就夠三五個年輕人吃著烤魚喝著啤酒消遣一晚上。
可以說,夜市和攤販,正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第二張臉”,承載著城市的溫度、文化與生意。
夜市擺攤,越來越熱
如今夜市擺攤的火爆,而是多重因素疊加所形成的結果。攤販已經到了“見縫插針”的程度,只要人流能聚集起來的地方,就有攤位爭相落地,熱氣騰騰。
這背后主要有幾種助力:
1. 政策東風,扶上馬再送一程
城市夜市經濟的繁榮,離不開政策的扶持與引導。早年是“放松監管、合理引導”的試探性鼓勵,如今“夜市”“地攤”“集市”等關鍵詞,正在成為衡量一座城市煙火氣和宜居度的重要指標。
以上海為例,今年4月發布的《進一步優化設攤治理 提升城市“煙火氣”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新增夜市區域,發展地攤經濟。
廈門“五一”前夕發布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不僅從消費能力、就業增收等維度做出系統布局,還強調進一步培育飲食夜市和美食旅游路線,提升整座城市的煙火氣與消費熱度。
2. 創業者的練兵場,也是一線生機
夜市的興盛,也為許多普通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在就業壓力普遍上升、青年失業率高企的背景下,擺攤已經成為不少人低門檻創業的現實選擇。
社交平臺上不乏一些擺攤故事:字節員工辭職后回到哈爾濱老家賣烤串;寶媽因為產后抑郁,通過做糖葫蘆和奶茶小攤走出情緒低谷……
甚至有的人做得還不錯。
有報道,在長沙湘江新區的麓谷東塘夜市,一批“00后”創業者也已實現月入萬元。他們中有三人合作開的舒芙蕾攤,每天出攤四小時就能售罄,單日盈利超600元;也有“八戒烤豬蹄”的夫妻檔,一晚上能賣出一兩百只18元的大豬蹄,旺季月營收高達五六萬元。
3. 消費者想要的,其實是那口“煙火氣”
夜市和地攤的魅力,歸根結底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真實感、松弛感與社交溫度的渴望。尤其在夏季來臨之際,年輕人“聚會就餐”的需求進入活躍期。
在一二線城市,擺攤甚至已經被包裝成了城市的生活節目。各種“限定主題市集”輪番登場,從“碳水自由節”到“馬路生活節”,從“非遺市集”到“手工藝節”,在各類夜市,不僅有吃有喝,更有文化、有故事、有參與感。
然而
不是每個攤位都通往人生巔峰
在表面紅火的地攤熱背后,是一批批創業者入局,又一批批黯然離場的輪回。
據內參君所知,在不少二手餐飲設備商的倉庫里,如今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擺攤用餐車,有二手設備商自嘲:“我原本是做回收餐飲設備的,現在快成餐車回收專業戶了。”
還有二手商家透露,有些餐車賣出去沒三個月,又被原價或者低價賣回來,重復循環。
這背后,是擺攤創業需要面對的幾大問題:
1、擺攤產品的同質化
擺攤經濟入門門檻低,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參與,也帶來了嚴重的同質化問題。
有網友調侃,以前夜市幾乎人手一份“擺攤三件套”:烤腸、臭豆腐、奶茶。后來風格“洋氣”了,又變成甜品、炸薯條和熱狗。但無論怎么變,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缺乏創意和差異化。
這種供給同質、差異小的局面,導致夜市攤位之間競爭異常激烈,為了搶客,不少攤主不得不卷入價格戰。可價格降了,成本卻沒法降,利潤被進一步壓縮,經營變得更加艱難。
比如曾經爆火的“大鍋鹵菜”,一度成為社交媒體的明星創業項目。有夫妻創業者在本地嘗試后發現,不出兩周,周圍已經冒出十幾個同款攤位,從鍋具到話術,幾乎復制粘貼。
2、食品安全、地攤刺客,耗盡消費者熱情
熱鬧的夜市背后,消費者的熱情也正在慢慢冷卻。
一方面,是食品安全和衛生問題頻頻被曝光。部分攤主為壓縮成本使用低質量原材料、違規操作,消費者吃壞肚子、拉肚子等事件時有發生。而監管部門往往因地攤流動性大、集中時間短等原因難以及時介入,進一步放大了風險。
另一方面,是“地攤刺客”頻繁出現——價格虛高、性價比低、體驗感差。一杯普通奶茶動輒十幾元,甚至超過品牌連鎖店;一份炸雞小吃三四十元,讓人直呼“不如點外賣”。社交媒體上“吃不起地攤”的抱怨越來越多,逛地攤成了“花錢多、體驗差”的代名詞。
3、近年來,地攤騙局橫行
社交平臺上不少網紅攤主、創業導師高喊“月入過萬不是夢”,不少人被“創業自由”的畫餅吸引,參加各種擺攤網課、繳納高昂的招商費用。
網絡上的“擺攤課程”也一路漲價,從最初幾十元的電子書,到動輒上千、甚至上萬的“創業陪跑服務”,一步步將這股地攤熱推向變形的方向。
尤其是對于那些初次創業、經驗不足的年輕人,結果一批又一批小白創業者在投入幾千上萬后草草收場。
不得不說的是,如今的擺攤已經不僅僅是街邊小買賣,更是流量經濟、網紅經濟的一部分。
不少攤主博主的主業已不是“賣東西”,而是“拍視頻”“建私域”“打造IP”。他們精于短視頻剪輯、熟悉平臺規則,言必稱“私域運營”“復利流量”,卻常常忽視產品本身的質量與體驗。
小結
擺攤,也確實是一個低門檻、相對靈活的試錯行業,對于很多初次創業的人來說,提供了一種風險相對可控的方式。一個桌子、一口鍋、一盞燈,就能開始嘗試自己的第一筆生意。
在這片看似嘈雜的“實驗場”中,仍有人做得不錯。他們擅長選址、懂得抓住潮流,能根據不同客群靈活調整產品。有的攤主靠著一款口味穩定的招牌產品,積累了穩定回頭客。
但即便如此,也要警惕許多問題。
首先,雖然啟動成本低,但如果產品不成熟、定位不清晰、運營能力跟不上,照樣虧錢。尤其是盲目跟風入局某種“爆款品類”時,往往會陷入競爭激烈、利潤微薄的惡性循環。
其次,地攤不是“躺賺”,而是“硬干”。很多成功的攤主,其實背后都經歷了反復試錯、早起晚歸、應對城市管理和氣候變化等各種壓力。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高溫酷暑或冬日寒風中連續出攤十幾個小時,也不是每個夜市都能等來理想的客流和曝光。
最后,要警惕“速成心態”。很多攤主進場的初衷,是“試試水”,結果發現問題比想象得多。而一旦預期落空,情緒容易崩盤。相比于短期爆發,真正能在地攤經濟中站穩腳跟的人,往往更注重長期的口碑積累和復購構建。
因此,擺攤既是一塊創業跳板,也是一面市場照妖鏡。它的“容易開始”從不是成功的保障,更像是一種殘酷但真實的商業練習題。與其幻想一夜暴富的故事,不如踏實做出讓人愿意二次消費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