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感恩奮進 雙爭有我·致敬勞動模范|張亮:保障礦井順暢呼吸的“風語者”
冀中能源峰峰集團大社礦通風區測風隊隊長張亮:
保障礦井順暢呼吸的“風語者”
5月6日,張亮在巷道內測定風量及風速。河北日報記者 田明攝
乘罐籠2分10秒、坐“猴車”約9分鐘,在地下數百米的巷道中步行十幾分鐘后,來到二水平運輸大巷的首個測風點……5月6日上午,張亮依次取下隨身佩戴的風表、秒表、光學瓦斯檢定儀、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等設備開始測風作業,并在記錄本上詳細記錄風速、斷面風量、瓦斯濃度等數據。
41歲的張亮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團大社礦通風區測風隊隊長。自2005年到大社礦(原薛村礦)工作以來,他已在測風崗位上干了20個年頭,累計開展礦井采掘通風系統改造設計、礦井防滅火、礦井堵漏風等技術革新90多項。其中,《礦用過橋式刮板輸送機過墻防突裝置》等9項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創造經濟效益7000余萬元。前不久,他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稀釋排除有害氣體及粉塵,為井下礦工作業提供新鮮空氣,離不開礦井通風系統。”張亮說,通風系統穩定運行,才能保障礦井順暢“呼吸”。而在井下各種有害氣體中,從煤層中散發出的瓦斯,被稱為煤礦“五大”自然災害之首。瓦斯濃度一旦超限,容易發生爆炸或燃燒,其破壞程度能將一座礦井摧毀。
已有60多年開采歷史的大社礦是一座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治理瓦斯,通風是基礎。測風隊員每天下井的主要任務,就是到各采掘工作面、回風道、通風設施等用風地點測風,防止瓦斯積聚。
對測風隊員來說,科學調整通風系統,必須具有嫻熟的制圖技術,一旦井下發生通風問題,能在短時間內繪出調改系統圖紙并制定方案。用腳步丈量巷道20年,張亮對井下交錯的巷道早已爛熟于心。被稱為“井下活地圖”的他,首創“無參照物快速繪制通風系統圖”推廣法,縮短了隱患處理時間,把礦井通風系統安全系數提高了31%。
原本只有中專學歷的張亮在堅持向老技術員學習、提升業務能力的同時,憑著一股韌勁,先后取得河北工程大學煤礦開采技術自考專科和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自考本科學歷。
“決不能讓問題重復出現。”這是張亮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支撐他在創新道路上不斷前行的重要動力。
使用礦用高低濃度甲烷傳感器,能隨時掌握瓦斯濃度,但有時因為突發情況,傳感器在瓦斯濃度未超限時也會發生鳴響報警。為解決“誤報”問題,張亮通過反復試驗,發現噴水降塵作業時水霧凝結或水珠濺到甲烷傳感器上,是導致報警器“誤報”的原因。通過用阻燃性材料在傳感器進氣管道上加裝防水裝置,他解決了令人頭疼的瓦斯誤報問題。
張亮有個絕活——根據粉筆末在風中飄落的微小變化來判斷風量大小,判斷結果與實測結果相差無幾。與采用設備測風相比,這項絕活可以快速判斷風速,做到隱患早預判、早發現。憑著這手絕活,張亮及時發現并快速處理礦井通風系統各類安全隱患27起,他也被工友們稱為能夠讀懂風的“風語者”。
2016年,張亮組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他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盡管工作室以我的名字命名,但一個人強不算強,只有把整個團隊帶好,培養更多的技術能手才算真本事。”在“傳幫帶”過程中,張亮注重激發徒弟探索創新的主動性,讓團隊成員敢于“露鋒芒”,貢獻更多的“金點子”“小竅門”。
“師傅并非簡單地把他的經驗直接教給我們,而是要求我們在生產一線發現問題,多琢磨、多試驗,提出初步解決方案。”創新工作室成員、90后測風隊員苑毅說,師傅的嚴格要求,培養了他獨立思考的習慣,讓他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截至目前,張亮累計培養徒弟81人,其中有高級技師5名、技師6名、高級工32名,很多人成為所在崗位的業務骨干。(河北日報記者 劉劍英)
來源:河北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