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劉禪投降,是一場沒打就結束的仗。
最吊詭的是,所有人都以為,成都會像過去那樣,撐一撐、守一守,等姜維回來,或許還有翻盤的機會。
可惜,沒撐,沒守,也沒人回來。
當時蜀漢朝堂里,權力早就不在手握兵權的將軍手里,而是落在了一個宦官——黃皓——手上。
這個人最會看風向,最怕擔責任。
他手里攥著前線的情報,卻一聲不吭,壓著不報。
魏軍大軍壓境,成都沒半點動靜,像是春日曬太陽。
漢中失守,幾乎連個像樣的抵抗都沒有。
你說諷刺不諷刺?這地兒劉備打了兩年才拿下,黃忠拼著老命斬了夏侯淵才保住門戶。
結果到劉禪這兒,幾天就丟了。
漢中一破,整個蜀地就像開了門。
鐘會帶著魏軍一路殺到劍閣,姜維反應過來了,趕緊領兵去擋。
那時候他已經沒多少兵權,靠的是自己的人脈和一幫老將硬撐著。
劍閣是個死守的地兒,易守難攻,魏軍一時半會兒也進不來。
雙方在那兒對峙著,局面看起來還算穩定。
但問題不在這兒。
魏國這次不止一支軍隊,還有兩路大軍悄悄逼近。
姜維擋得住鐘會,卻擋不住諸葛緒從西邊繞過來切斷他的后路,更沒料到西線的鄧艾走的不是官道,而是直接翻越大山,從陰平殺進了成都后方。
這一下,蜀漢的命門就被人掐住了。
成都城里這時候才反應過來,原來魏軍不光在劍閣,已經進了四川盆地。
那地方四面平地,沒什么天然屏障,只要守軍不強,敵人就能直接殺進來。
誰也沒想到,鄧艾竟敢扔下輜重,輕裝快行,翻山越嶺來打這一手。
這事鬧得朝堂亂成一鍋粥,一邊是罵黃皓誤國,一邊是懷疑誰能擋住鄧艾。
這個時候出來頂事的是諸葛瞻,諸葛亮的兒子。
成都人對他還是信得過,畢竟是丞相之后。
但打仗這事,光靠血統不行。
諸葛瞻帶著三四萬人到了綿竹,準備死守。
前線第一仗在涪城打響,他以為鄧艾軍走了那么遠,肯定累了,戰力大打折扣,蜀軍狀態不錯,能打一場勝仗。
打下來才知道,魏軍不光沒虛,還比預想中猛得多。
蜀軍沒幾個見過真刀真槍的,都是本地豪門子弟,從小養尊處優,真上了戰場,一個個腿都軟了。
一仗打完,諸葛瞻退守綿陽。
按理說這時候應該死守不出,鄧艾糧草有限,拖一拖未必不能勝。
但成都那邊坐不住了。
有人開始懷疑諸葛瞻是不是想自立,朝堂里各種流言飛語。
劉禪也慌了,下了死命令,逼著諸葛瞻出兵。
這一下徹底把最后的希望打沒了。
綿陽一戰,諸葛瞻戰死,蜀軍基本全滅,成都外再無防線。
鄧艾兵臨城下,這時候再說堅守、再說等待姜維,已經晚了。
姜維那邊還在劍閣死扛鐘會,根本抽不出身。
蜀中南線的軍隊太遠,來不及救。
成都城里,文官們已經明擺著不想打了。
益州的世家大族當年能逼劉璋投降,這回也能逼劉禪投降。
他們的邏輯很簡單:打輸了,換個主公照樣過日子,反正只要自家宅子、田產還在,誰做皇帝都一樣。
最后,劉禪選擇了投降。
他沒有守,沒有等,也沒有拼。
就這樣,蜀漢國祚幾十年,畫上了句號。
姜維聽到成都失守的消息之后心如刀割。
他不甘心,也不認輸。
他設法挑動鐘會造反,想借機反撲,但天意已定,局勢已經崩塌。
他的努力沒能改變結局。
有人說,劉禪要是咬著牙守一守,姜維未必不能回援,鄧艾孤軍深入,后勤跟不上,真守一個月,說不定能翻盤。
但問題是,成都不是一個人的城。
劉禪一個人沒用,朝堂沒人想打,百姓不愿犧牲,守得住也沒意義。
這座城,從上到下的骨頭都軟了。
這個國家,其實在鐘會出兵之前,就已經病入膏肓了。
1.《三國志·蜀書·后主傳》 陳壽著
2.《資治通鑒》 卷七十八至八十,司馬光撰
3.《三國演義》 羅貫中(作為民間敘事參考,不為正史)
4.鄧艾《奏表》殘卷——《全三國文》整理
5.《漢晉春秋》輯本
(本文基于正史資料撰寫,部分細節參考演義與官方史料,確保史實準確性)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