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生,我爸早上血糖只有4.1,是不是越低越好?他最近有時候走路不穩,是不是年紀大了就這樣?”這句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男性在老年病科問診室說出來的。
他的父親73歲,血糖一直偏低,吃得也不多,人清瘦,體檢時空腹血糖反倒被醫生提醒過。
這個問法是典型的代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標跟年輕人不一樣,甚至有些相反。過低,不但不安全,還可能加速身體衰弱。
這個問題其實很早就被不少醫生提出,但在大眾觀念里,一直沒有被真正重視。
很多家庭覺得老人不吃糖、不吃主食、少油、瘦一點沒問題,再加上有糖尿病史的老人,總是被反復叮囑要控制血糖,結果控制得太過頭,反而成了新的風險點。
尤其是一些本來就體力下降的老人,血糖控制太緊,幾乎等于削弱了身體的最后一道能量保障。
年輕人可能還扛得住,但70歲以上的老年人,任何一處代謝失衡都會直接表現為跌倒、意識模糊,甚至心律不整。
從表面上看,血糖偏低也許只是一個數字問題,但從生理層面來說,它是全身能量供應能力的縮影。
人老之后,神經系統調節能力下降,對血糖波動的耐受度也隨之降低。年輕人低到3.8還沒什么感覺,老年人可能4.5就開始出汗、發冷、站不穩。
2021年在《Journal of Gerontology》上發布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70歲以上人群中,低血糖引發的跌倒率是高血糖的2.3倍,住院后康復周期更長,伴隨認知下降的風險也更高。這些不是數字,而是現實中的生活能力衰退。
另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問題是,老人的低血糖并不總是被自己察覺。部分老年人神經末梢反應減弱后,低血糖反應缺乏心悸、饑餓感、出汗等典型表現。
這種“無癥狀低血糖”在醫學上已經被反復驗證,特別危險的一點就是,它會悄悄降低老人對突發狀況的應對能力。
有時候只是凌晨血糖低到3.2,人并沒醒,第二天卻開始出現注意力渙散、記憶短暫模糊、說話含糊這些表現。家屬常常以為是“老年癡呆開始了”,但實際上只是連續多日夜間血糖過低。
所以,現在很多醫學專家已經不再主張老年糖尿病人嚴格控制空腹血糖在4-6之間。相反,建議放寬至5.5-7.0,甚至在某些高齡或基礎疾病較多的老人中,可以接受高到7.5。
這不是放棄控制,而是讓身體在代謝壓力下保有一定的安全緩沖空間。特別是對于那些已經出現體重下降、食欲不佳、走路慢的老人來說,穩定比低更重要。
2020年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聯合多家醫院發布的共識性意見中就明確指出,70歲以上老年人血糖管理目標應“個體化”,避免低血糖優先于追求標準值。
也要注意,老年人對胰島素的反應性往往減弱,尤其是那些合并使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比如降壓藥、鎮靜藥、抗心律失常藥,這些都可能間接影響葡萄糖代謝和交感神經調節能力。
多種藥物疊加后,會讓身體對血糖下降反應遲鈍,進而錯過自我調節的時機。
美國老年醫學會曾經整理過一組數據,顯示在住院老年人中,合并使用3種以上藥物的人,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提高46%。而這一部分人恰恰是最需要“邊界感”的,血糖不穩定不僅是代謝問題,也是管理問題。
還要特別提一個點,就是老年人很多時候并不會清晰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態,他們可能只是說“沒精神”“腿沒勁”“總想躺著”。
這些在醫生聽來,極有可能是低血糖引發的肌肉供能不足、腦部供氧減少、血壓波動。但家屬往往理解為“老了嘛就這樣”,從而放棄對病情深入追蹤。錯過最佳干預期,等到身體徹底虛弱,才發現原來不是老年退化,而是血糖沒控制好。
再說點更基礎的,老年人身體內的糖儲備能力也不如年輕人。肝糖原合成減少,肌肉含糖量下降,所以面對饑餓或者飯后空窗期時,身體更容易進入低血糖狀態。
這個時候如果飲食又控制過嚴,很容易在夜間或清晨出現反復的血糖下探。
很多獨居老人晚上不吃主食或吃得太少,是出于“怕血糖高”的本能反應,但實際上他們的身體根本撐不住8小時空腹期。結果一覺醒來頭暈、眼花、發虛,以為只是睡姿問題,實則是清晨4點開始血糖就在下滑。
那到底維持在多少合適?綜合目前多個國家和機構的建議,70歲以上人群,空腹血糖維持在5.5~7.0 mmol/L之間是相對安全的范圍。
餐后2小時不超過10,更為合適。這個區間不是臨界線,而是一個寬松緩沖帶,既不會讓身體承受過高的血糖波動,也不會掉進危險的低血糖陷阱。
但這里還有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變量,就是老人本身的肌肉含量。血糖的代謝大部分是在骨骼肌中完成的,而老年人肌肉衰減速度遠高于脂肪減少速度。
特別是那些日常活動少、肌肉量低的老人,即使不吃太多碳水,也容易出現血糖波動大、胰島素利用效率低的問題。
美國一項基于DEXA掃描的研究曾指出,70歲以上男性若肌肉質量低于同齡均值的15%,其糖耐量異常風險提升超過60%。所以控制血糖的同時,不關注肌肉質量,是一個方向性錯誤。
如果只是盯著血糖值,而不看整個人的體態、活力、認知能力,其實是在失焦。很多老人在糖尿病門診做得很好,數值漂亮,但身體狀態每況愈下。
不是血糖控制錯了,而是控制方式錯了。精細化的管理不是把數字壓下去,而是知道每一位老年人對血糖的需求是不同的。
有的老人寧可餐后高一點,也不能空腹低到危險值。有的老人需要夜間吃點東西,不是嘴饞,是避免清晨血糖驟降。有的老人需要減少用藥劑量,是為了保留身體的調節能力,而不是完全交給藥物代替。
控制疾病的目的從來不是控制數字,而是保住人的狀態。身體的智慧遠比外部指標復雜得多,真正的健康,不是數據漂亮,而是生活順暢。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唐浩,王宇,劉艷存,等.葡萄糖目標范圍內時間對血糖管理影響的研究進展與啟示[J].全科護理,2024,22(08):1451-14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