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cè)鄙賴恐L(fēng)。
1
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賈詡和荀彧、荀攸并為一傳,不光如此,陳壽對賈詡評價頗高:
“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jīng)達權(quán)變,其良、平之亞歟!”
陳壽不但認為賈詡跟荀攸一樣,都能算無遺策、經(jīng)權(quán)達變,還認為賈詡是僅次于張良和陳平式的人物,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
張良是漢初三杰,陳平也是劉邦的核心功臣,陳壽把賈詡和張良陳平相提并論,是否言過其實?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就很不贊同陳壽的觀點,他認為:
“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青云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余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魏氏如詡之儔,其比幸多。詡不編程、郭之篇,而與二荀并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zhì)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qū)別之宜也。”
在裴松之看來,張良是青云之士,陳平是權(quán)謀之臣,兩人本來也不是一類人,但是劉邦的謀臣比較少,也就張良和陳平,前代史書迫不得已才把兩人合傳。
但是曹魏像賈詡一樣的謀臣非常多,諸如程昱、郭嘉等,賈詡本質(zhì)上跟他們是一類人,應(yīng)該與程昱郭嘉合傳。荀彧和荀攸不僅是謀士,還偏向于國士,賈詡不配跟他二人合傳。
裴松之還覺得,荀攸是夜光,賈詡是燭光,兩人的光芒雖然差不多少,但是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一點區(qū)別就是胸懷為何。
荀彧荀攸自然是為國為民的無雙國士,而賈詡更傾向于當一個自私自利的謀士。
仔細讀賈詡傳記,可以佐證裴松之的判斷,賈詡其人,雖算無遺策,屢出奇計,但行事多以保全家族為要,不以國家百姓先,格局上要差很多。
2
賈詡這個人極其聰明,遇到危機時總能隨機應(yīng)變,安然度過。
賈詡早年被舉為孝廉,署為郎官,因為生病返鄉(xiāng),結(jié)果走到?jīng)F地,被氐族叛軍抓獲,賈詡急中生智,說“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孫,你們別殺我,我家里一定會用重金贖我!”太尉段颎,久鎮(zhèn)西土,氐人都熟知他的大名,一聽說是段太尉的外孫,自然不敢加害,就把賈詡放了。
在機謀權(quán)變這塊,賈詡真的運用的爐火純青,說瞎話自保只是小兒科,他還有更厲害的地方。
初平二年(191年),呂布誅殺董卓后,董卓余黨作鳥獸散,李傕郭汜張濟打算棄軍逃歸鄉(xiāng)里,這時候毒士賈詡跳了出來,對李傕郭汜等人說道,現(xiàn)在棄軍逃跑,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了,還不如率軍回師長安,沿途收攏散軍,如果成功了就挾天子號令諸侯,如果失敗了,再逃走也不遲。
李傕郭汜覺得有道理,就殺向了長安,結(jié)果就是長安大亂,王允被殺,呂布逃跑,漢獻帝成了李傕郭汜的傀儡。
對于長安之亂,裴松之深惡痛絕,他在注《三國志》時,直接把賈詡列為禍亂長安的頭號罪人:
“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fā),而殃流百世者矣。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jié),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余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裴松之認為,當時元兇董卓已經(jīng)伏誅,秩序剛開始有所好轉(zhuǎn),結(jié)果因為賈詡一句話就讓國家動蕩、百姓遭殃,賈詡的罪過是何等的深重!賈詡就是當之無愧的致亂之人。
事實也確實如此,明明李傕郭汜都打算逃走了,賈詡?cè)詢烧Z就把長安搞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他要不是致亂之人,誰能是?
3
李傕郭汜占領(lǐng)長安后又內(nèi)斗起來,賈詡為了保命,趕緊找機會開溜,投靠了段煨。
但段煨也是個猜忌多疑的主公,雖然對待賈詡禮遇甚厚,但一朝翻臉,就會殺之后快。
賈詡為了自保,把妻兒老小留在段煨那里,相當于人質(zhì),自己則跑到張繡軍中。賈詡算定,段煨看到自己離開一定很高興,而把妻子兒女留在段煨那里,一定能夠得到他的善待。結(jié)果確如賈詡所料,段煨厚待了賈詡的家人,還和張繡互相拱衛(wèi)。
賈詡雖然依附于張繡,但一直在為自己找下家,他知道張繡這個小軍閥早晚要被別人吞并,不早籌劃,悔之晚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相持于官渡,袁紹遣人來招降張繡,張繡想投靠袁紹,結(jié)果賈詡卻自作主張拒絕了袁紹的使者,還說什么“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賈詡這是在陰陽袁紹連親兄弟袁術(shù)都容不下,怎么能容得下張繡。
然后賈詡力勸張繡投靠曹操,表面上看是為張繡的前途考慮,實際上更多的是為自身謀劃出路。
投靠曹操后,賈詡得到了曹操重用,成為曹操的心腹謀臣之一。
但賈詡這個人,謹小慎微慣了,走一步會看三步,據(jù)《三國志》記載,賈詡認為自己并不是曹操的舊臣,而是降將,為了避免猜疑,他平時“閉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jié)高門”,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根本得罪不了人,堪稱自保的典范。
不像荀彧,為了所謂的“漢室忠臣”理想,居然敢公然反對曹操稱公,多傻啊,名利富貴不香嗎?像賈詡這樣,關(guān)起門來過富貴日子,豈不美哉?
曹丕登基稱帝后,感念賈詡當年襄助之功(賈詡當年支持曹丕當太子),晉升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xiāng)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戶。又封賈詡小兒子為列侯,大兒子為駙馬都尉。
賈詡一門可以說享受到了改朝換代的紅利。
但裴松之對賈詡明哲保身,只為家族富貴的做法嗤之以鼻,所以才覺得他不配合荀彧荀攸并為一傳。
從國士的標準來看,賈詡的所作所為確實配不上國士的稱號。
據(jù)裴松之注引《荀勖別傳》記載,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后,司徒一職空缺,司馬炎詢問荀勖誰適合,荀勖回答:
“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quán)笑之。”
意思就是,三公之人必須德才謙備,不能所用非人,當年曹丕把賈詡?cè)蚊鼮樘荆B孫權(quán)都笑話他。
賈詡之不被時人和裴松之認可,可見一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