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里,我生活了三十年,看著它由不為人知到榮登小眾旅游地熱榜,我的身份,好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如今,這里是一到節假日就被"一億游客"攻陷的4A級風景區,而我,是景區的野生NPC。
曾經,老城區最熱鬧的時候就是三月十五,街上你目之所及的人,隨便聊個天都有好幾個共同聯系人。能見到幾個外地人都算稀罕事。現在不一樣了,不僅有外地人,還有外國人,還有各種穿漢服,唐裝,奇裝異服的人。古城墻,古街道是他們的背景板,我作為老城居民,身兼數職,給游客指路,給游客建議,以及表演"原住民日常生活"。
曾經,古城的熱鬧,好像只是老城區人們的熱鬧,而現在,作為老城人,一到節假日,我們早早開啟家里蹲模式。當游客們興奮的在大街上看著花車巡游,和各種游戲互動時,我忙著穿過最近的巷子去打工。此時,不要小看平時街上最不起眼的小三輪,車牌上閃耀的“古城”二字,是我原住民的認證,在交通管制的節假日,當你翹首以盼的接駁車告訴你客滿,滿心期待的公交卻到不了你去的站點,只有他,是穿行老城區的做強王者。然而,當你卑微詢問開車的叔叔大爺:“多少錢一個人?”他們有可能朝你擺擺手:“我這自己家開的。”
看,這就是老城區居民的松弛感。對于游客,他們存在很多不解。年長一些的,看見游客們在一些新的景點拍照打卡時,忍不住反問:“這有什么好拍的”你要是繼續同他們聊下去,可能會得知,這批人小時候的古城更古,而現在,那些痕跡在哪里還能尋到。于是你get到了官方宣傳外 ,更接地氣的旅行路線;年輕一些的,看見游客往那些旅行攻略上推薦的小吃或者店鋪去時,也有不解:“那都是新開的店”,要是有緣交談,他們會指點你,其實本地人都是去哪里吃飯,在那兒,才是老城區的味道。看,與游客角色相對,不受任何操控,擁有自身行為模式,游戲中NPC的特點,老城區居民可都能對的上。
做為一個有自知之明的NPC,節假日期間,我絕不出門吃飯。可能由于不停的口口相傳,那些原本只有本地人知道的寶藏美食店鋪,節假日期間也開始被游客“攻陷”。他們精力充沛,不怕排隊,當你還以平時的狀態蓬頭垢面,腳蹬拖鞋帶著保溫飯盒去家門口盛碗豆腐腦喝,往常熟悉親切的老板早已忙的沒空理你。你看看門口排的老長的隊伍,估摸著排到你了可能也只是一句“售罄”。
下午,當你想吃點炸土豆片,知道那家平時就人滿為患,你特地早點去,可是剛到巷口,你不禁感嘆“對不起打擾了”。于是,晚上的小刀面,鍋貼餃你也明智的放棄,因為路過的時候,隊伍早已排了多遠。
說實話,看著從小長大的破巷子變成"歷史文化街區",心里還挺復雜。就像養了三十年的閨女突然成了明星,既驕傲她出息了,又擔心她被太多人惦記。
在老城人視角中,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以前人跡罕至的“東大寺”附近,變得熱鬧非凡。而曾經最輝煌號稱古城“王府井”的棋盤街周圍,卻在節假日期間都有些冷冷清清,說不出的落寞。
所以,如果你來古城玩,建議你多多和熱情好客的野生NPC多接觸。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可能隱藏你旅行的獨特路線。就像旅行博主“南京劉好燃”,遇到的三輪車大爺,給他本以為毫無意義的旅程增色不少。
作為古城的NPC,我也有些官方“攻略”給游客。首先,在古城問路,由于古城東西南北街道分布明確,本地人(尤其老年人)方向感極強,基本不會說左拐右拐,上來就是“一直往北,東挨子”,建議你問路找好溝通的年輕人,或者自己研究地圖。其次,壽縣NPC幾乎不吃大救駕,但還是會買來做伴手禮,當然,也會搭配銀魚和綠豆粉皮。
最后,壽縣人說話聲音比較大,只是正常交流,不是吵架。
當每一個假期都開始被游客攻陷后,我作為本地NPC,古城的那些好看的布置陳列,我都是在朋友圈看到,第一反應是“等不放假了,我去看看”。是的,當你們在朋友圈發"壽縣夜景絕美"時,我在某個街道巷陌中刷著手機;當你們贊嘆"古城慢生活"時,菜市場里,NPC們正以百米沖刺速度搶最后一把青菜。當你們閑庭信步逛古城時,我們也會憂愁:“不給車進出城,今天怎么出門?”可盡管如此,每一位老城居民還是默默支持文旅的發展,他們樂于見到家鄉的變化,也愿意配合,只是,能不能稍微給點屬于本地人的特權,比如,憑身份證免費參觀個二十四節氣館,什么什么的?哈哈哈,來自NPC的幻想,僅供娛樂。
▌作者:一清
▌編輯:龍震琳
▌審核:小紅花
▌抖音號:@shouxianre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