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沒讀過書,她曾自嘲是一個不識字的瞎婆子。
母親小時候家里很窮,她兄弟姐妹沒有一個人讀過書。聽母親講,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剛建立,政府辦夜校為年輕人掃盲,母親聽說讀書不要花錢高興得不得了,那時她剛結婚,才十六歲,好想讀書識字。父親小時候讀過一年私塾,他毛筆字寫得好,算盤也打得快,性格有點傲。父親思想很封建,他非常不贊成女人晚上拋頭露面去上夜校,他對我母親說:“一個女人夜晚上什么學呀,你真的想認字,還不如我來教你。”不知父親是否搪塞母親,反正一次都沒教過她。
母親就這樣錯過了讀夜校掃盲,一輩子除了自己的名字幾乎不認識其他字,平時她對寫了字的紙條和票據都特別謹慎、特別敬畏,唯恐因自己不識字弄丟了而耽誤大事。記得我從讀小學開始,母親每次在家打掃衛生,哪怕撿到一張只有幾個字的小紙條都會小心翼翼地問我:“這是有用的嗎?上面寫得是什么?”當聽到我告訴她沒有用之后,她才放心地將紙條丟到垃圾桶里。
不識字是母親一生的遺憾,她經常對我們講:“我這輩子沒讀過書,是個不識字的睜眼瞎子,好多事都干不了,吃了很多虧,你們今天有書讀,一定要好好用功。”
平時我們兄妹在學校哪怕只有一點小小的成績,母親都非常開心。我讀小學第一批加入少先隊、選為中隊長和當上學習委員時,母親都高興得專門為我煮了兩個“秤砣蛋”。在那個年代,兩個“秤砣蛋”可以說是大人的最高獎賞。
母親不識字,不能讀書看報,她平時只能通過書本之外的渠道學習生活中的小知識。母親喜歡聽廣播、看電視,她說廣播和電視里也可學到很多東西。親戚朋友說母親的菜燒得特別好吃,她說那要感謝廣播電視里教得好。
母親大事小事都喜歡琢磨,她處理鄰里之間的一些瑣事往往勝過識字的父親。我們家不論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母親拿主意,母親是我們家的定海神針。平時,有些鄰居遇到為難的事也喜歡聽聽她的意見,我有時也覺得納悶,一個沒有讀過一天書的普通婦女,有時講起道理來也是一套一套的。雖然母親不識字,但她不乏睿智聰慧,母親如果讀過書,那一定了不得。
以前,我們家一直是租公家的房子住。有一年,房管部門只把我們住的舊房子簡單翻修了一下,竟像新蓋的房子一樣收租金。房租突然翻了一倍,鄰居們都覺得很不合理,大家要我母親挑個頭,去房管所談談。我父親認為租金是政府部門調上去的,肯定降不下來,父親不太同意母親去交涉。最后,母親和三位鄰居經過一個下午的擺事實講道理,硬是把房租給降下來了。
母親一生雖然很平凡,甚至平凡得像長江和黃河里的一滴水、像深山老林中的一片綠葉,但我們兄弟姐妹仍然敬重平凡的母親。平時只要母親下班回家,小屋子里便充滿快樂和溫馨;只要母親在家,我們就感到溫暖和踏實。母親善良、勤勞、能干,一生忙忙碌碌,她在廠里經常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下班后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由于操勞過度,母親那雙長滿了老繭的手,因患內風濕疾病致使指關節變形。母親的雙手歷經滄桑,她在那艱難的歲月里全靠這雙手把我們兄妹拉扯大。母親勤勞的雙手和對兒女充滿希望的眼神永遠是激勵我們兄妹奮發前行的力量源泉。
我啟蒙上學那幾年里,晚上我和弟弟做作業,母親經常用喜悅且期待的目光注視著我們,母親看我們兄弟倆讀書似乎就像她自己坐在課堂上讀書一樣幸福。母親常常被我們瑯瑯的讀書聲吸引,她經常晚上做完家務事后悄悄地湊到書桌前看我們寫作業,有時還要我教她讀幾句《毛主席語錄》。母親記性很好,雖然不識字,但一個晚上能背誦出一大段《毛主席語錄》。有一次母親在工廠偶爾背了幾段《毛主席語錄》,沒想到廠長表揚母親說:“一個沒有一點文化的工人師傅都能讀毛主席的書,這太不容易了。”
母親一生都在用行動影響和教育我們。小時候雖然我們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差,但母親看到生活比我們還拮據的鄰居遇到困難都會幫一把。父親幼年喪父,從小在苦水里泡大,把錢看得特別重,一生舍不得亂花一分錢,他每每看見母親“大手大腳”地幫助別人,臉上總會流露出一些不樂意的表情。我能理解父親的心情,因為我們自己都窮得經常問別人借錢。在我記憶中,母親經常帶我到一位周姓大媽家借錢。
母親為人厚道、與人為善,我們兄妹四人耳濡目染,從小也朦朧地懂得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母親當了一輩子工人,雖然怎樣教育兒女的大道理談不出好多,但她養育出的后代起碼個個都忠厚老實。她的兩個兒子參加工作后分別成長為作家和高級工程師,她女兒也是靠誠信和勤勞把自家小微企業經營得風生水起。
母親一生辛勞、一生操勞過度。我們兄妹欠母親太多,等到我們兄妹全部參加工作,母親卻仿佛變得蒼老了許多,她為我們堅守到最后一刻。我們多想在母親晚年竭盡全力讓她老人家享享清福,然而,積勞成疾的母親在好日子才剛剛開頭就開始經受病痛的折磨。母親晚年身體很差,隔三岔五住院治療,好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母親在晚年開始吃齋念佛,她在彌留之際非常牽掛尚在讀中學的孫兒孫女,她老人家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看見孫兒孫女個個考進大學讀書。
母親最后還是在孫兒孫女學業未成之時,帶著未看到孫字輩成才的遺憾離開了我們,我們一度悲痛萬分,個個肝腸寸斷。家庭生活條件十分困難的時候,母親含辛茹苦地為我們日夜操勞,我們現在生活條件開始好了,我們有能力讓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母親卻在全家正要邁進幸福的生活之前永遠離開了我們,我悲痛欲絕地對著茫茫天穹發問:“蒼天啊,你為什么這樣對待我的母親?”
母親生前十分關心孫兒孫女的成長,如今她的孫輩個個都已長大成才,她四個孫兒孫女不僅都讀了大學本科,而且其中兩個還分別是留法碩士和留德博士后。德國洪堡基金會每年在全世界資助500名左右的具有博士學位的優秀學者去德國深造,我侄女憑借獲得全國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等優異成績得到德方資助,成為一名“洪堡學者”,遠赴德國深造,她博士后尚未出站,國內好幾所知名大學向她發出邀請,最后她選擇去了南方一所“985”大學工作,年方三十就評為教授。我留學法國的外甥女也以優異的成績落戶上海工作。
母親前些年雖然帶著遺憾走了,但是我相信,如果她老人家在天有靈,得知孫輩都學有所成,個個都是單位的業務骨干,她一定會感到欣慰,一定不再會為自己不識字而感到遺憾了。
作者簡介
△魏德華在企業采訪。
魏德華,作家,攝影家,曾任南方電動工具廠四分廠黨支部書記,江西工人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和《職工法律天地》雜志副總編。
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文學藝術作品。散文作品獲第21屆江西省報紙副刊好作品一等獎、第19屆和20屆江西省報紙副刊好作品二等獎,新聞作品獲全國部分省級黨報輿論監督好稿競賽二等獎,攝影作品獲中國老齡事業發展15周年圖片展佳作獎,書法(篆刻)作品獲江西省直屬機關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來源:本報消息
撰稿:魏德華
值班編校:羅晶晶、徐貴保
值班主任:齊菲斐
值班編委:鄒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