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洪,畢業于南京中醫大學,畢業后在邳州市衛校任教。退休后,仍刻苦學習,鉆研中醫醫學,2023年經過努力,拿到了醫師資格證。今天早上看到哥哥顧遵亞寫《懷念母親》的文章,她也寫一篇對母親的懷念。
我早晨醒來,習慣性地拿起手機,第一眼看到的是二哥(顧遵亞)發到群里的母親忌日的提醒和他寫的《懷念母親》的文章,未曾讀罷,早已淚水長流。母親離開我們十三年了,可慈母音容笑貌在心中的記憶似在昨天。
我們兄弟姐妹七人,形成兩個梯隊,大哥、二哥、姐姐是第一梯隊,我們下面四個是第二梯隊,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哥哥姐姐已經離開學校出去賺錢了,他們是父母親支撐家庭的得力助手。大哥在學習上對我們的關注多,二哥和姐姐跟著父母一起操勞,所以在二哥的記憶中和文章中,都是母親的艱辛。 由于有哥哥姐姐的幫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艱辛少了很多,留在我記憶中的更多的是母親的智慧和母親的善良大愛。秉承著母親的教誨,我受益一生。所以,接著二哥的文章,我再從另一個角度寫寫懷念母親,并首先感謝哥哥姐姐與父母一起培養我們長大!
母親不識字,不是因為貧窮讀不起書。有一次,圍繞這個話題,我專門問了母親:“娘,你讓我好好上學,你小時候怎么不上學啊”,母親說:我小時候家里不窮,能上得起學,是奶奶嫌私塾先生用戒尺打我手,把我帶回家不讓上的。于是母親給我講了她小時候的事:原來,母親的奶奶有一子四女,母親的父親,也就是她奶奶唯一的兒子在母親兩三歲時,意外去世了,只留下母親這一個后代,她的奶奶說“這就是我的眼珠子,誰也不能碰一下”。送到私塾上學,有一次因為沒完成學習任務被先生用戒尺打了手心,奶奶一氣之下帶回家了:我舍不得碰一個指頭,送來給你打,不上了。盡管母親沒有繼續學業,但當時相對富裕的家庭仍然讓她接受了比同齡人更多的教育。
我跟著母親時間比較長,又是一個非常有戀母情結的人,所以我可能是兄弟姐妹七人中觀察母親最多、受母親影響最大的一個。今天是母親的忌日,懷念母親,分享母親的智慧,與兄弟姐妹、各位后代子孫共勉。 母親教我們勤奮 她傳給我們的名言是:走滿天下端著碗,光喜勤快不喜懶。 母親去世后,談起母親,偶爾會有人說她和其他的農村婦女比,不算是很勤快的人,甚至有點懶。只要我聽到,我便會反駁:那不是懶,是智慧。自從我們能勞動起,母親便把家里的活分給我們做,一直到我們都上大學了,該干的活還給我們留著:路遠的、水稻田里的活是三哥的、玉米地、辣椒地的拔草是我的、玉米的滴耳眼(散藥粉)是小弟的,另外一個弟弟在家里幫她做家務。小弟從玉米地出來常常臉被玉米葉拉出一道道紅色的痕跡、我從悶熱的辣椒地拔完草出來,臉熱的通紅,還火辣辣的。
母親的智慧不是體現在分工讓我們干活上,而是體現在我們干活回來的那一句話上:苦不苦,累不累?如果不好好上學,這就是一輩子要干的事,不想苦,就好好上學吧。 所以我一直不覺得母親是懶,一個人各有所長,母親的長也許不是身體的最勤勞,但一定是思維的勤勞。有時也在想,如果母親一天到晚自己辛勤勞作,也許就沒有了教育我們的智慧。 難忘記,一字不識的母親,晚上坐在煤油燈前,把我們幾個人招過來,讓我們讀她唯一能聽懂的作文,她說:我不認識字,但你們寫的順不順我能聽出來! 母親如此,懶嗎?如果真的懶,她可能會讓其他家長一樣,讓我們停止讀書,回家幫她干活,可她卻把我們一個個送出家門,送上了工作崗位,送進了高等學府。 勤快,從不偷懶,我們都做到了!
母親教我們做人 母親傳給我們的名言有:“磚頭瓦塊都有名,別嗨說話”,意思是和人說話打招呼要有稱呼,那是對人家的尊重。此習慣我從來都是認真貫徹執行,不分長幼身份,不稱呼不開口。 “牛大馬大值錢,人大不值錢”,教育我們謙虛低調做人。 “磚頭樹杈都有有用的時候,別看不起人”教育我們人沒有尊卑,對任何人都要一視同仁,對于母親的這一教誨,我一直認真踐行。 母親樂善好施,樂于助人 我是家里的老五,記得我都二十多歲了,家里還有母親陪嫁的家具——紫紅色的稍有斑駁的柜子和箱子,在其他同學家沒見過質量這么好的家具。對此,我也問過母親,她說:我原來陪嫁的東西更多,你幾個姑姑出嫁時,你奶奶陪的東西少不好看,我都分給她們陪嫁了。只要條件允許,母親從不吝嗇資助親友。幾次家族里有人生病住院困難,母親都是帶頭提倡捐款。如果對親友的資助是小愛,那么以母親的生活范圍,對鄰里的關愛可謂大愛。
一個離我們家比較遠的老太太被不孝的女兒關在院子里,女兒住在其它地方,隔三差五給送點吃的,老人餓得扒著門哭叫,因為女兒家里放出話“俺家的事不要別人問,誰問就罵誰”,所以周圍的人沒有敢給老人送吃的,每天只好聽著老人那哀嚎的聲音。母親知道了,便經常給老人送吃的,記得那天中午,母親做了飯菜讓我跟她一起給老人送去,剛把門推開一道縫,老人的手就伸出來了,我還沒看清老人的臉,她已經抓著飯菜拼命地吃起來。我問母親,如果她女兒知道了會罵我們嗎?母親說:她不孝順還有理了,她罵我就跟她罵。事實是老人的女兒知道母親送飯的事,沒敢罵。那一段時間,給老人送飯是母親每天必做的事。
后來,老人的女兒把老人鎖進了里邊的房間,老人出不來了,母親只好遺憾地說: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另外一家老人病了好長時間,那一段時間病情加重,子女忙著給準備壽衣、不再給老人吃東西。母親過去一看,說這樣餓著不行,得給東西吃,子女不理會,母親又開始了她的送飯之旅,有人說她出力不討好,母親說:看著心里不忍,不討好又能怎么著! 母親行動的底氣可能來源于子女,更來源于她心底的善良。 母親行事仗義 愛打不平 那一天,我和小弟正好在家里,聽到外邊一片吵鬧聲,出去一看,是鄰居兩家人在打架,一家是我們的顧姓本家,另一家是陳姓鄰居。母親對弟弟說:你去把**拉下來,不服你就揍!弟弟處理完事情后我們才想到問母親:怎么不向著姓顧的?母親說:隨他姓什么,欺負人就得揍!
文革時期,因為成份的問題,顧家大家庭常常受到那個年代該有的待遇,每遇到極度不公時,母親便出來力爭,她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又不是地主,我怕什么”。記憶中,當時對顧家極盡欺負的人都對母親懼讓三分、有所收斂。 母親目光遠大 助子女成才 “不要怕花錢,能花他就能掙”,八十年代末、生活在蘇北農村的六十歲的母親能說出這句話,大家是不是覺得很詫異。 當時,供我和哥哥、弟弟三個人同時上學,家里一定緊張,父親經常跟母親提起要讓我們節約花錢。那一天,又提及此事,父親說要控制男孩子花錢,母親竟然脫口而出:男孩子不要讓學的太小氣,不要怕他花,能花他就能掙!
是的,在培養我們成長方面,母親以她的純樸的方式從沒間斷的進行著。小時候。每次和母親一起去田里勞動,她都會把在她的認知范圍內的、能鼓勵我學習的例子講給我聽,兩位她知道的因為考取學離開農村生活很好的榜樣的名字,在我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刻在我的腦海里。“你看在農村干活多苦啊,人家考上學工作了,風不吹頭,雨不打臉,可得好好上學。”盡管母親不會用“為國為民”的勵志的豪言壯語教育我們,但她的不休止的提醒和教育確實是我們學習的動力,和其他同學比,最起碼母親給我們設置了人生目標。在母親的督促和哥哥的嚴格要求下,我們都實現了學習的目標。
一生中我們最大的遺憾是在關鍵的一個時刻我們沒聽母親的話,走了一條她反對的路,并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走的失敗了。但我堅信,重溫母親的諄諄教誨,我們一定還會涅槃重生! 懷念母親,我們一定會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