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控江路街道社區睦鄰中心化作一片溫情的海洋。“花香伴行·共育暖心路”母親節共建計劃展開,十余位社區母親化身“規劃師”“共創者”“藝術家”,在思維碰撞與指尖芬芳中,書寫出屬于當代母親的社區共建篇章。
智慧共融
放學路上的“顯微鏡”與“解憂策”
在“共建最美放學路”環節,工作人員通過實景照片,直觀呈現放學路上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當屏幕上閃過校門口擁堵的畫面時,媽媽們紛紛點頭,表示“同感”。
睦鄰中心將此作為議題,介紹了目前控江路街道各部門所做的努力,包括劃分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路面美化、口袋公園共享單車亂停整治等。同時,活動邀請媽媽們結合自身接送小朋友上下學的情況,思考討論,從安全環境、衛生環境、人文環境、文明環境等方面提供自己的觀察,分享遇到的情況,分析其成因并探索解決辦法。
媽媽們進行了討論交流,暢所欲言。有人提到放學路上的一些不文明行為,還有人說,小朋友放學難免和朋友一起玩耍打鬧,“接送電動車和行人搶道太危險”;又有媽媽說,下雨天打傘接送小朋友具有一定危險性,因為小朋友的高度和傘架的高度差不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戳到眼睛”……
校門口的交通問題,因為空間的有限性,一直難以解決。現場,大家提出還是要進行綠色出行的倡導,例如給選擇綠色出行的小朋友一些獎勵。此外,一些細節也備受關注,如“是不是可以把車停得稍微遠一點”,或在小朋友行走的路上做一些溫馨提示,提醒車輛慢行等。這些帶著生活溫度的建議,將被記錄并轉化為城市治理的良方。
能量共生
從“孤島”到“群島”的破壁對話
在“媽媽能量站共創工坊”環節,控江睦鄰中心基于以往社區居民提出的建設媽媽社群的想法,進一步與大家討論,聚焦媽媽群體的深度聯結與互助支持,探討打造可持續的社區媽媽社群。
大家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寫下自己的心聲。“希望能夠在線下多開展一些沙龍”“可以做一些再就業和創業輔導”“可以在做烘焙手工的活動中放松自己”“健康與運動是需要的”“科學育兒的探討”......這些心聲在討論中逐漸具象化。一位心理咨詢師媽媽主動請纓,組建媽媽朋輩支持小組;還有一位花藝師媽媽,分享了自己成為媽媽后如何逐漸回歸充實積極狀態的經歷,傳遞“她們”的力量。
建立“媽媽能量站”,可以將分散的個體需求轉化為共享資源,讓媽媽群體從“孤立”走向“共同體互助”。媽媽群體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洞察,可以成為優化社區服務的“指南針”。該能量站打破傳統“幫扶”模式,鼓勵媽媽以“主理人”身份設計活動,從參與者變為創造者,賦能女性成長,培育社區內生力,讓社區治理觸角更柔韌多元。
指尖生花
在芳華歲月里閃耀光芒
壓軸的“指尖生花·母愛綻放”創作環節,原本是自由創作的插花活動,因現場花藝師媽媽的主動指導,升級為藝術課堂。她引導大家一步一步創作,用淡粉芍藥詮釋“成長”的柔韌,以翠洋桔梗勾勒“支持”的脈絡,借白色小雛菊點亮“希望”的光暈。媽媽們巧手翻飛間,花材化作情感的語言——康乃馨訴說著濃濃的母愛,芍藥層疊花瓣恰似母親包容的懷抱,玫瑰陣陣的芳香讓母親的美好沁人心脾。
“今天見證了社區母親的三種美麗樣態——她們是城市治理的智囊團,是互助網絡的編織者,更是生活美學的創造者。”控江睦鄰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此次母親節特別策劃突破傳統節慶模式,通過搭建參與式平臺,讓母親群體從被關懷對象轉變為社區建設主體。活動中產生的最美放學路共建行動思考和媽媽能量站的可持續內容,將在后續一一被實踐。
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們,正以智慧為針、以溫情為線,織就一幅“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社區錦繡圖。在這里,母愛不再只是家庭的圓心,更成為推動社區向善的美好力量。
文字丨宋玥
編輯丨吳百欣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