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國際護士節前夕,在延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換藥室內,陳睿半蹲著身子,左手輕托閔阿婆浮腫的小腿,右手用鑷子夾出傷口深處潰爛的肉。她一邊細致清創,一邊輕聲叮囑:“你腿上靜脈曲張,容易反復潰爛,一定要按時來換藥,平時注意抬高患肢。”閔阿婆感慨:“兒女不在身邊,多虧‘家門口’的醫護人員,他們耐心又細致,還教會了我不少健康知識!”
延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總護士長陳睿的身影,恰是萬千社區護士的縮影——以專業扎根基層,用溫度守護萬家安康。
“救死扶傷的理想,我實現了”
陳睿的護理生涯始于一顆“軍醫夢”的種子。小學時,來學校作報告的戰斗英雄讓她立下當一名軍醫的愿望。雖未穿上軍裝,但她以護士身份踐行救死扶傷的理想。
30年來,她多次挺身而出:在超市門口救下突發疾病的中年女子;在社區首創急救培訓班,推動海姆立克急救法普及,只因“若有人早會急救,老人或許不會離開”。
自掏腰包守護“大山健康”
2006年,陳睿追隨父母支邊足跡,赴云南紅河州開展對口醫療工作。發現當地居民高血壓高發與飲食相關后,她自費補足醫療隊經費缺口,為3000名居民完成體檢,并向當地衛健委提交調查報告和管理建議,為該區域的高血壓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一次外出開展學術交流的路上,有位知道了她身份的藏族司機悄悄為她付了車費,只為感謝上海醫療隊。這份善意讓她更堅定:“要做得更好,不愧于云南人民的感謝。”
幫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2013年,陳睿在楊浦區衛健委的支持下創建了勞模工作室,將護理延伸到社區角落。團隊為36名晚期癌癥患者提供居家寧養服務,陪伴他們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自創康復游戲,幫助腦卒中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黃阿婆來到陳睿的工作室時,患腦卒中五年有余,左側身體偏癱,殘肢平衡性很差,還有嚴重高血壓。得知檢測結果后,黃阿婆哭了。后來,黃阿婆堅持來醫院做康復訓練,身體逐漸有了起色。在一次康復游戲比賽中,黃阿婆得了第一名,捧著獎品的她哭得像個孩子。從偏癱臥床到在康復游戲中奪冠,黃阿婆的兩次落淚讓陳睿動容:“愁與喜的眼淚,印證了我們工作的價值。”
那幾年里,工作室共開展活動195次,服務患者680多人次,腦卒中康復率達到80%以上。如今,工作室轉向服務智力殘障人群,教他們防范踩踏、開展電梯自救等技能。
讓專業服務扎根社區
2024年,陳睿帶領團隊成功創建上海市社區護理中心,推出上門護理、遠程會診等創新服務。
90歲的許國梁老人因糖尿病足嚴重感染。就診時,護理團隊為老人協調華東醫院專家遠程會診,并24小時在線指導老人的居家護理,最終幫助老人控制病情。“每一個細微關懷,都可能成為照亮他人的光。”陳睿說。
枝繁葉茂育新苗
作為護理導師,陳睿建立“師帶徒”機制,培養青年護士在市區技能競賽中斬獲十余個技能競賽獎項。“老師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學習進步和進步,才能成為優秀的護理人員。”徒弟虞典回憶起陳睿帶教點滴時說道。
在陳睿帶領下,團隊成員都十分注重科研創新,他們將八段錦融入慢病管理,發明的上門護理箱申請到了專利,用科研創新提升服務能級。
“根深才能葉茂。”陳睿常以大樹自喻。從軍醫夢的種子到社區護理的繁蔭,30年堅守中,她始終銘記初心:“做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扎根社區,助苗成林。”延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丁勇說:“她總是以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去傾聽,去理解,去幫助。”
護士節這天,陳睿依然忙碌在換藥室、康復課堂和患者家中。窗外的老樹正抽出新芽,陳睿胸前的黨徽映著晨光,恰如她常說的那句話:“好的護理,是讓每個生命都帶著尊嚴生長。”
文字 |毛信慧
圖片 |毛信慧
編輯 |奚宇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