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荊州、張
5月11日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
播出荊州臺協助拍攝的
《湖北石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智能農機顯身手 科技助力生態種養》
荊州石首市地處長江中游
依長江而立
近年來
石首市團山寺鎮長安村安排
小鴨子和小青蛙來“管理農田”
通過它們的“辛勤工作”
減少化肥等用量
綠色種田
眼下
是小鴨子上崗的時間
我們跟著央視的鏡頭
一起去看看
鴨子、青蛙是如何擔任農田“管家”的
20多天大的本地小麻鴨,在稻田里面運動,用小腳丫踩踩這兒,翻翻那兒,就能為稻田松土。同時,只要發現雜草,就會立刻啄食,也就給稻田完成了除草任務。它們在稻田里活動產生的糞便也是天然的肥料,能讓水稻茁壯成長。一只小鴨子,完成的工作是除草松土施肥,三項全能。
這片4500畝的稻田里
每天上崗的小鴨子有3萬只
平均每畝地有10到15只
農戶表示
最開始向農田里投放小鴨子的時候,會在鴨舍和在雜草比較多的地方會撒上稻谷,來引導小鴨子們多吃雜草、按時回家。
為了防止
鴨子把稻田里的谷子吃掉
采用的模式是“鴨蛙稻”模式
5月放鴨,7月放蛙
在水稻進入抽穗期
也就是有稻谷的時候
15萬只小青蛙就會來接力管理農田
由它們來捕食害蟲
替代殺蟲劑
有了小鴨子、小青蛙的幫忙,再配合許多的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這里的化肥減量在46%、農藥減量能達到90% 以上,既減輕了對環境的負擔,還修復了土壤的肥力,讓這片稻田變得更加綠色、生態。
“鴨蛙稻”模式里的“稻”
是一種兩收的再生稻
原來,這片田如果用傳統的人工插秧,需要9個人干一天才能干完。現在,無人插秧機只需要1小時就能搞定,而且秧苗之間距離非常標準,這也方便了小鴨子們的自由奔跑。
距離這片農田不到一公里
還有為大田育秧的育秧工廠
育秧工廠采取的是立體層架,簡單來說就是秧苗住上了樓房,這樣也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2000平方米的育秧工廠能為3000畝稻田提供秧苗。
生態種養,科技助力
這里產出的大米
每公斤的收購價
比普通的雜交稻高出5毛錢左右
每畝能夠增收1000元以上
如今
在整個石首市
已經有5萬畝農田采用這種模式
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出致富樂章
來源: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
編輯:蔡靜文?????
責編:王璇/編審:王媛/監制:江敏??
出品:荊州市融媒體中心
了解荊州大小事
關注荊頭條視頻
請點轉發擴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