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三國殺”落下帷幕。新勢力低調、國產老炮回春,而最尷尬的非國外豪華品牌莫屬。
作為豪車圈的“白月光”保時捷,雖然沒有什么令人失望的新設計,但說的話卻同樣令人震驚。
新勢力的成功并不意味著穩贏,而老品牌的落魄也不代表著失敗,回過神來的傳統車企,照樣有著重回巔峰的實力
上海車展“三國殺”落下帷幕。
新勢力低調、國產老炮回春,而最尷尬的非國外豪華品牌莫屬。
奔馳用“八塊腹肌”亮瞎所有人的眼;寶馬的升級版豬鼻子也讓人吐槽不能。
更別提全國粉絲期待的雷克薩斯新車,更是從頭到腳一股子網約車味兒,讓廣東土豪大呼失望。
作為豪車圈的“白月光”保時捷,雖然沒有什么令人失望的新設計,但說的話卻同樣令人震驚。
保時捷CEO奧博穆在車展時堪稱口無遮攔,比如“保時捷考慮在華停售電動汽車”和“保時捷不將小米當對手”聽傻無數人。
老板說胡話,下屬最頭疼,在奧博穆發言后,保時捷中國立刻發文稱“上述消息均是誤讀”。保時捷不但要繼續推進電動化,也很重視“中國市場上的競爭者”。
自相矛盾的保時捷,到底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嘴硬的保時捷,裝不下去了
2025年第一季度,保時捷交了一份慘不忍睹的答卷。
在開年的頭三個月里,保時捷在國內交付了9471輛新車,同比銷量幾乎腰斬。
盡管在海外市場還有所增長,但是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甚至拖累了保時捷的全球業績。
這也是為啥保時捷CEO會在本次車展期間專門來華,就是為了表達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對于保時捷目前的困境,保時捷給出的解釋是:電動化過于激進。
其實,保時捷在一眾國外高端品牌中,算是電動化做得非常出色的。
諸如純電版本的Macan就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售出14185輛,成為保時捷為數不多能打的新車之一。
不管從外觀、動力還是續航上來講,純電Macan在同級別競品中都相當有競爭力。
盡管有口碑不錯的新車,但保時捷仍然沒有靠電動化扭轉在中國的銷售頹勢。
但是比銷量下滑更恐怖的,是利潤驟降。
2024年,保時捷的銷售利潤僅36億歐元,比前一年下跌30.3%。
至于原因,保時捷歸咎于去年上新的車型太多。
去年,保時捷一共推出4款車型,為史上最多,而其中有兩款純電車,另外兩款則提供混動車型。
太多的新車,自然帶來研發費用的上漲,而銷量不及預期,也就讓利潤出現了大滑坡,再加上被迫卷入中國的價格戰,保時捷的利潤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痛定思痛的保時捷,決定暫停“激進”的電動化進程。
按照保時捷原本的規劃,2030年保時捷的新能源車型占比將會高達80%以上。
而如今,保時捷卻發現,一味死磕新能源無疑是舍本逐末,畢竟自己的基本盤還在燃油車領域,在2024年保時捷僅僅有27%的銷量來自新能源車型。
于是在今年,保時捷CEO改口道“我們將視線要重新投回到內燃機和混動上。”并且暫緩2030年80%電動化的進程。
與此同時,保時捷也在對過于臃腫的中國銷售網絡進行瘦身,預計到2026年,保時捷的在華門店將由150多家削減至100家。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量少保利”成了保時捷如今的大方向。
很多人都認為,保時捷此舉其實是“放棄進步”,重歸保守的運營策略。
但放棄激進的電動化,不代表保時捷要放棄“中國化”。
國外豪車“被國產逼急了”這一論調,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其實,從產品角度出發,保時捷作為燃油車的門面并沒有過時,也沒有那么輕易被顛覆。
只不過,國產新能源的崛起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這才造成“國外大牌江河日下”的錯覺。
如今的車圈大風向一天一變,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成功公式可以讓品牌“躺賺”數十年。
新勢力的成功并不意味著穩贏,而老品牌的落魄也不代表著失敗,回過神來的傳統車企,照樣有著重回巔峰的實力。
怕的不是落后,而是看不到正在變化的前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