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廷君|原載:中國作家網作家專欄|2020-04-22|
春暖花開的季節,爬上南岳衡山七十二峰延綿的會子坳對面后山之巔,遙望長樂境內峰巒起伏、臥龍盤繞的村鎮,依山傍水的自然風景,美不勝收。家鄉雖沒有什么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跡,但這里的人文地貌卻顯得格外美麗。看那春季的百花盛開;夏季蓮花吐艷,蛙鳴蝶舞,燕舞鶯歌;秋天的碩果壘壘,漫山紅遍;臘月雪飄時的銀裝素裹。好似在向家鄉人民奏傳新時代中國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動人樂章,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會子坳,這個熟悉的名字,不由使我想起年少的時候,長輩們經常說起該名的歷史典故。那是在明末清初時,一位反清將士與清軍戰敗被捕,在押赴衡州(衡陽)府處斬之時,為看年幼兒子一眼,最后在這里與幼子揮淚離別,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具有家國情懷的抗清英雄而得此名。
幾年前,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我沿著家鄉小溪邊的村道,仔細探究家鄉的人文地貌,望這條蜿蜒曲折的小溪水,確有違常規地向西悠悠流入武水河。從小溪的源頭大年沖到武水河,它貫穿著四個似帶型的自然山村,承擔著這里人均不到0.4畝的農田灌溉。在小溪的中段,這里曾有個紅矛堰,據說是清軍從天現原(現稱天水村)追殺到此地時,看到這里有座水堰,清軍將士們就地稍竭,在此堰洗矛擦槍,頓時滿堰一片通紅,該堰名稱從此而來。
這里的人文地貌,別具特色,如在金秋季節,你從山上俯視一下該村的地貌形狀,就會讓人看似一條金色的鯉魚平躺在該村的田野上。
記得孩童時候,我的家門口曾有數棵高大的槐樹、樟樹和柳樹,特別是那棵柳樹最為突出,樹高大約百尺,直聳云霄,樹圍六尺左右。一到春夏之季,大自然便給柳樹換上一套碧綠的新裝,好似一位姿態優美而極為成熟的姑娘,嫵媚地“對鏡著妝”,正在伸展著自身修長的臂膀,將肩披的發辮輕輕地覆蓋著春水蕩漾的小溪。鳥兒們歡快地飛到“柳姑娘”的“肩上”和“手臂”,用它們美妙的歌喉,唱響起婉轉悠揚的人間歡歌。
多少年來,心里總是很難平靜曾經的記憶,這里有著讓我魂牽夢繞少年時情竇初芽的翹首期望,披著柔媚的春光,略帶盈暖的微風。領悟到故鄉春的氣息,蘊含著讓人最感動的柔情。感恩大自然這位奇特的母親,將千姿百態的生命寄身于長樂境內,孕育出無數的優秀兒女。
據《地書》記載,明末清初時期,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天下大亂。著名反清將領、后周遺臣劉春風率領部下,選擇這群山環繞、有“世外桃源”之稱的衡陽西南丘陵的長樂(原永康鎮)駐扎,依托山地屏障,構筑48寨與清兵對抗,幾年期間,清兵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損兵折將,吃盡了不少苦頭。無奈之下,一位清兵頭領,設法收買劉春風的妻子,趁他酒后酣睡而殺,不到一年,48寨就被清兵一一攻破。再有著名思想家王船山為避孫可望之害,公元1651~1654年(清朝順治8年至11年)特與大哥王介之隱居耶姜山(如今長樂境內的大云山),歷時3載,并著有《廣明大師(黃將軍)小傳》及《小云山記》等人文名篇。
歷史的村落,印記著歲月的蒼桑,正因這里人文地貌獨特,民風樸實。抗戰時期,中央軍委特科在境內成立中共清潭地下支部,周里、熊子烈等革命烈士曾在這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開展抗日救亡和反“三征”活動,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作出巨大貢獻。
美麗的長樂境內鄉村,風光獨好。它的自然人文,它的歷史古跡,它的自然村落……每一塊山土地貌都在訴說著這個境內鄉村的奇秀。據考證,這里的自然水土,很適宜水稻、油茶林、紅薯、花生等農產品種植與加工,薯粉條與油茶種植和發展鄉村文旅產業是這里獨有的三大資源稟賦。亟待有關部門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機遇,把該境內閑置的人文與自然資源科學整合并充分利用起來。以創新務實的堅定意志,完全可把它轉化為當地的產業優勢,繁榮鄉村經濟,也是新時代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一片鄉愁待酒澆,何日歸家洗客袍。故鄉的春天,山花開遍了整個村莊,開遍了長樂境內每個村莊的溝溝壑壑,芬芳馥郁。此時此刻,看到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整片整片的油菜花,就會讓我想起小時候老家屋后那幾棵有腰圍的雜木樹和小片竹林,那是承載我幼年的記憶。
一晃幾十年就這樣過去了,昔日老家屋后的雜木樹和小竹林早已沒有蹤影,現只有充滿綠意生機的幾棵小小桂花樹,在老家屋后的土基堡上不斷成長,為今后的朝夕遮擋著風和雨,矢志不渝。
如今,長樂境內的絕大多數村民,家家都修蓋了紅磚瓦房,每個村都有了一條用水泥構筑的村道。但想起過去那交錯縱橫的黃沙村道;想起那斑駁的泥瓦民房和隨風飄蕩的樹丫枝條;想起曾經坐在大柳樹下閑玩,看那牽著黃牛耕地的莊稼人;這才深深懂得,那是對故鄉一份深情的牽掛和美好生活的無盡期盼。
是的,曾出生在這個偏僻又貧窮的村莊,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拉扯長大。這些年來,沒來得及用心去想,就這樣過去了。此時,我木然佇立凝望著眼前飛過的小燕,好似歷經數百載春秋的石頭一樣。或許,我才明白,一脈相承的血緣親友和鄉親之情,希望能把自己的人生歲月留給家鄉,因為,家鄉畢竟是我們真正的根!
這么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故鄉的不少村落已漸逝去。已老的長輩們,曾經起早貪黑、傾注心血地把兒女養大,他們到羽翼漸豐時,就各奔東南沿海等地務工經商,留下的只能給長輩們太多的念想,更不知道該如何封存或寄托。而今,這里只有某些極為偏僻的地方,還有一些零散沒有及時修蓋的房子,多少還殘留著他們年少時代的記憶。透過久遠的鄉村往昔;透過一茬又一茬剪不斷的歲月。過去,長樂境內村民那份膜拜式的勞作,如是在這里生活一輩子的莊稼人,就能領悟到其中的辛酸,他們把汗水、把情感、把希望、把一家人的生計全部傾注在這片人均耕地面積極少的土地上。
每到春夏時節,天上如火的驕陽一路向西,燒紅的云朵,染赤了滿山綠意的山巒,隨即跌落天邊。輕盈的小燕,銜著美食,唱著歡歌,凌空掠過,滑翔歸巢。靜養一晝的蟋蟀在溫暖的季節里,深情彈奏著自然天成的樂曲,一首接著一首。春耕勞作的莊里人,他們扛著農具,甩掉一身的疲憊,慢慢悠悠地向著炊煙裊裊的山村走去。
這種情景、這種心境,讓人的懷舊情緒由然而起。因為,那些早已忘卻的往事,卻被他們這么安好地收藏,說出來還是那么有趣。可在許多時候,我只能出于禮貌地應著,因為那些數不完的人和事,如哪家老人去世,誰家兒女有出息,誰家兒子上大學、誰家建新房、娶媳婦等等,陌生得像在讀一本別人寫的故事。瞬間,我才發覺,家鄉的生活圈子,好像從來沒有多大改變,使我難以融入。
雖經常在這里度過,但因身處的精力均傾注于經濟與社會發展和企業經營創新上的思考,有時還要經常到異地實地調查研究,沒法太多地過問這些細微的人情世故。對故鄉的人之常情,便自然成了一個個具體的慨念,這種概念是品嘗食物的滋味,是把酒言歡的回憶。因為人的舌尖味覺從不含糊,食物從不背叛,只要尋到家鄉的味道,才能找到自己回鄉的路。這份對家鄉人文地貌的關切,均源于對家鄉人文歷史的回憶,這份厚重的人文鄉土,是鄉愁內涵的生動詮釋!作者系全球品牌、創新、人才、企業家概念科學闡述第一人。國內財經、品牌、管理著名實戰專家、企業經營戰略顧問、亞洲經營智庫首席研究員、湖南安邦農業研究院(與湖南農業大學共同創建)專家顧問、研究員、中經專家智庫特約專家、首席研究員。
擅長領域:城鄉區域規劃、定位與品牌塑造、品牌科學發展研究、鄉村振興潛在人文、產業特色開發與匠心錘煉、民族產業、企業品牌經營戰略創新創意管理與運作指導工作。國內多家權威媒體專欄作家,通過調查研究與實踐總結所發表的許多文章觀點與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眾多著名權威專家的贊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