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成都高新區芳草街道紫薇社區的上海花園,夏日陽光穿透小區地下車庫頂欄,灑落在嶄新的環氧地坪與墻面之上。三個月前,這里還是漏水滲水、地面翻砂、墻面斑駁的“老大難”問題區域。
▲車庫改造前
▲車庫改造后
“你看這里,我們設置了一條無障礙通道,現在輪椅推起來都順暢。”“80后”居民、社區微網格員陳芳對紅星新聞記者說。這場由22位年輕人和4位社區骨干自發組織的“家園煥新行動”,最終撬動了業主、物業、企業共同籌資百萬元,讓二十年的老社區重獲新生。
在紫薇社區,像陳芳這樣的故事并非孤例。幼兒美術教師楊子珊正帶著孩子們設計垃圾分類互動墻繪,全職媽媽徐源媛則穿梭在樓棟間,擔任“神經末梢”微網格員。以青年為主體的成都老社區“自來水”志愿者們,正在重塑社區治理的肌理。
從“車庫漏水”到“網格裂變”
煥新地下室背后的青年自治力量
作為在上海花園住了8年的“老住戶”,陳芳對車庫的頑疾再熟悉不過:20年的老小區,車庫漏水導致墻面黑斑密布,地面翻砂讓業主每天洗車都像“無用功”。
事實上,這場改造的種子早在四年前就已埋下。四年前,小區一位飛行員業主曾發起車庫改造倡議,征集到200多戶簽名,但一直沒能實施。“當時大家都有熱情,但找不到性價比高的施工方,遲遲不敢動工。”陳芳說,之前業主自發組織開會討論過多次,一提到資金就難住了。“涉及739戶、一百余萬元資金,誰都怕擔責任。”
▲車庫改造前
▲車庫改造后
這場持續多年的困局破冰始于社區夜校。2024年秋,陳芳在社區夜校的國畫課上結識了地坪漆行業從業者,“當時我和同班的三個同小區居民組成‘鐵三角’,借由這位從業者搭線,發現改造成本有大幅降低的空間。僅地坪一項,每平方米的成本就能減少一半。”于是,三人一拍即合,決定繞開傳統流程,用“年輕人的方式”破局——
每個單元選拔熱心、積極的年輕人擔任單元長,建立三級微網格群,26名志愿者中,飛行員、空姐、大學老師等年輕人占了22個。“我們采用‘單元包干制’,每人負責本單元,用普通話打電話、微信群通知群信息,效率比挨家挨戶敲門高多了。”陳芳點開手機里的聊天記錄,群里至今還留著“今晚9點車庫現場碰頭會”的通知。
根據車庫改造工程量,多家施工方比價,最終確定“1700元車位改造+300元通道改造”的眾籌方案,卻在業主群遭遇質疑:“施工到一半錢不夠怎么辦?”“施工質量誰來監督?”“質保期多久?”……
隨即,志愿者們展開“點對點溝通”。單元長們帶著改造方案、預算清單,一一解釋、化解疑慮。“最難的幾戶催款,我們不下十余次的電話溝通,見面約聊,最終實現了全覆蓋。”陳芳說,錢款繳納到業委會賬戶后,社區指導他們將招標公告發布在小區公眾號,比傳統招標省下數萬元中介費。
一切準備就緒,去年11月,2萬平方米的地下車庫分兩期進行改造,改造工程正式開始了。
“施工方抖音發視頻說,從沒見過300輛車一天內全挪空的小區。”陳芳記得,一期改造那天,需清空300個車位,9點不到車庫就只剩10輛車,施工方當場發抖音感慨“社區治理天花板”,“背后是小區志愿者們前期工作的成效”。二期開工前夜,停車場竟提前清空,“這是業主們團結齊心的表現”。
▲車庫改造前
▲車庫改造后
在整個改造過程中,26名志愿者自發承擔了從協調施工到監督質量的全流程工作,甚至在施工方因天氣延誤時,自發組織居民幫忙清理現場。“我們就像一支臨時組建的‘工程隊’,從早到晚泡在車庫里,連物業都開玩笑說我們比他們還專業。”陳芳笑著回憶。
如今,改造后的車庫不僅解決了漏水和塵土問題,還實現了無障礙化。陳芳特別提到,施工過程中專門為輪椅使用者拓寬了通道,“現在急救車進來都沒問題。”這一細節源自她在夜校結識的社區工作人員的建議,“他們提醒我們,改造要面面俱到,要真正讓所有人都受益。”
改造后的“漣漪效應”:
從車庫到社區的持續生長
今年1月,車庫改造竣工后,這支臨時組建的青年隊伍并未解散,而是轉型為常設的“微網格員”。每周,26名骨干會召開“碰頭會”,討論小區的新問題。他們還會定期組織院落清理、安全巡查。“以前總覺得社區治理是‘上面的事’,現在發現就是我們自己的事。”陳芳說。
這種“自來水式”的參與正在改變社區生態。陳芳說,一次社區活動,原本計劃招募30名志愿者,結果來了60多人,其中一半是年輕人。“大家帶著孩子一起過來參與,連平時很少露面的‘上班族’都來了。”
在紫薇社區,更多“陳芳們”正在形成集群。
▲社區志愿者群
幼兒園教師楊子珊每天路過幼兒園旁的荒地時,總會盯著那面斑駁的墻出神:“這里每天有上百個孩子路過,為什么不能變成會‘說話’的環保課堂?”
這位“90后”美術老師在夜校國畫課上結識了社區微網格員徐源媛后,開始策劃“會發聲的環保墻”——用廢棄鍋碗瓢盆制作互動裝置,讓孩子們敲打出音樂;將熊貓元素融入塑料回收主題墻繪,透明垃圾桶里展示著有害垃圾樣本。
“我們打算六一前完工,到時候孩子們可以敲著鐵盆唱環保歌。”楊子珊的設計稿里記錄著童言童語:有孩子建議“給熊貓戴個垃圾分類帽”,還有人想把自家壞掉的玩具車嵌進墻里。
全職媽媽徐源媛則在夜校找到了另一種“存在感”。作為微網格員,她的日常工作是入戶檢查燃氣安全、登記人口信息,“有次敲開獨居老人家門,他拉著我聊了半小時,說終于有人聽他說話了。”這位曾經困于家務的“90后”媽媽發現,當她帶著孩子在小區清理落葉時,女兒會奶聲奶氣地說:“媽媽是小區的超人。”
從興趣課堂到治理舞臺:
紫薇社區的雙向生長密碼
在紫薇社區黨委副書記張路霞看來,“陳芳們”的實踐驗證了“參與式治理”的有效性。“他們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真正把社區當成自己的家。”當更多人自發參與進來,當居民投訴量下降,這就是自治的力量。
采訪中,她將社區引入夜校這一機制,視為“老社青治”的破題關鍵:“年輕人不會為了治理而治理,但會為了學國畫、練吉他而主動參與社區夜校。”
▲紫薇社區夜校
▲紫薇社區夜校
張路霞的辦公桌上,放著社區夜校課程表與積分兌換手冊。這個誕生于2024年11月的平臺,最初只是她在社區居民微信群里的“潛水發現”:“我發現很多年輕人想學國畫、咖啡拉花等,我們就想能不能用興趣當‘敲門磚’,吸引年輕人關注社區。”
紫薇社區夜校背后,還有一套精心設計的“雙向循環機制”:學員通過自籌費用和興趣學習主動走進社區,課程營收的5%反哺社區微基金,反過來支持更多青年人參與社區公共議題,在這個過程中居民從“學習者”自然過渡到“建設者”。
張路霞點開后臺數據,夜校成立半年來,已有201名青年注冊,其中9人通過積分兌換課程,23人參與了至少1個社區項目。“學習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成為社區與居民連接的橋梁紐帶。”
這套機制的設計者,是社區夜校負責人周木森。在他眼中,夜校是個“蓄水池”:30元-40元一節的國畫課、瑜伽課吸引年輕人走進社區,5%的營收反哺公益基金,學員中的骨干又成為微網格員、項目策劃者。“你看陳芳他們,最初只是來學畫畫,現在成了能操盤百萬項目的‘民間工程師’。”周木森翻著學員檔案,里面有飛行員的車庫改造方案、美術老師的墻繪設計圖,“這才是基層治理該有的樣子——不是自上而下的動員,而是自下而上的生長。”
▲社區志愿者們在商議社區議題
徐源媛的故事也印證著這種裂變——她在夜校擔任學習委員后,逐漸成為穿梭20棟樓的微網格員,用帶娃間隙完成燃氣安檢、反詐宣傳。“以前覺得社區工作就是大爺大媽的事,現在發現年輕人能用新法子解決問題。”
社區治理骨干培育機制更顯巧思。夜校負責人周木森引入“學員-學習委員-合伙人”晉升體系,優秀學員可參與社區規劃沙龍,與設計師共同策劃項目。上海花園車庫改造中的建材資源對接、楊子珊墻繪項目的施工監理,都源自這套人才庫的匹配。
“真正的改變在于主體性遷移。”張路霞給出這樣一組數據:2024年社區處理的108件民生實事中,31件由居民自主發起。“當我們從‘管理者’變成‘資源協調者’,青年人就找到了施展拳腳的支點。”
如今,這些曾在夜校相遇的年輕人,正用畫筆、用腳步、用每一次深夜的群聊,勾勒著老社區的新模樣,他們用自己的故事激勵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正如張路霞所說:“當治理不再是任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社區就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歐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