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爽)“媽媽手”“媽媽肘”“媽媽肩”“媽媽腰”……在臨床門診中,各種“媽媽痛”已成為生育女性常見勞損的代名詞。常見的“媽媽痛”有哪些,疼痛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又該如何避免和緩解呢?
生完寶寶后,許多媽媽都遭遇了腰痛困擾。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婦幼保健院 圖
5月11日,浙江省寧波市中醫院骨二科副主任中醫師張遼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媽媽手”其實就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同樣的還有“媽媽肘”(肱骨外上髁炎)、“媽媽肩”(肩周炎)、“媽媽腰”(腰椎間盤突出)等都是在門診中高發的“媽媽痛”。
“以其中最為典型的‘媽媽手’為例,約30%的新手媽媽都會遭遇此問題,尤其在產后3-6個月高發,患者的手腕橈側(大拇指根部)會出現疼痛、腫脹,甚至抓握困難?!睆堖|告訴記者。
據了解,“媽媽痛”的出現,生理因素是其中一個原因。一方面,孕期激素的變化,比如松弛素分泌增加,使韌帶松弛,而產后哺乳期激素尚未回歸至正常水平,此時關節本就更易受傷;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核心力量不足的母親,會不自主地靠手腕和手臂代償發力,加劇局部負擔。
“因此,如果媽媽們需要負重,比如說經常彎腰處理嬰幼兒日?;蛘唛L時間抱嬰幼兒等,一段時間后引起慢性勞損,以及局部的炎癥反應,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媽媽痛’?!狈鹕绞兄嗅t院骨七科副主任醫師曾焰輝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
曾焰輝還告訴記者,像“媽媽手”“媽媽肘”,在初期癥狀不嚴重的情況下,可通過按摩、熱敷進行緩解。但若疼痛持續,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門診可采用超聲引導下小針刀松解、局部藥物注射等微創治療,以及體外沖擊波、鎮痛藥物敷貼等無創治療方式,緩解局部疼痛。
“這些疾病被冠以‘媽媽’的前綴,既折射出母親的辛勞,也提醒家人要共同分擔育兒工作?!睆堖|建議,一方面媽媽們日常抱娃、彎腰時要注意動作,可借助背帶分擔重量并盡量減少持續時間;另一方面家庭成員也要多多參與,給媽媽們的手腕等關節也可以“放個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