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看見光明(ID:kjianguang)
6 月 3 日 , 韓國將迎來第 21 屆總統選舉,有人跟李在明爭奪總統。
這場選舉因前總統尹錫悅彈劾案引發的憲政危機而充滿戲劇性,也因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的司法困境與保守陣營的整合困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
根據最新民調,李在明以43%-46.6%的支持率穩居榜首,無黨籍候選人韓德洙以34.3%緊追其后,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僅獲27.8%支持率。
這一格局折射出韓國社會的深度撕裂,李在明在20-39歲青年中支持率達58.7%,而韓德洙在50歲以上選民中支持率達41%,代際鴻溝與意識形態對立交織,使得這場選舉不僅是權力更迭,更是價值觀的碰撞。
李在明的領先優勢源于其精準的政治定位。
作為“文在寅接班人”,他延續了進步陣營的民生路線,提出500萬億韓元經濟刺激計劃,聚焦高房價、青年失業等痛點,并主張“中美等距”外交策略。
其“草根逆襲”的形象因2023年絕食抗議和2024年遇刺事件進一步強化,部分選民將其視為對抗財閥與保守勢力的象征。
然而,李在明的司法風險始終是懸頂之劍: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案被最高法院發回重審,若6月3日前定罪,將失去參選資格。
盡管首爾高等法院已決定將案件推遲至選舉后審理,但這一不確定性仍可能影響其競選動能。
韓德洙的崛起則是保守陣營整合失敗的產物。
這位曾在金大中、盧武鉉政府任職,又在尹錫悅政府擔任總理的“跨陣營官僚”,以無黨派身份參選,主打中間選民。
他提出“修改憲法”以削弱總統權力,迎合民眾對“總統權力過大”的不滿,并抨擊李在明的“一黨獨裁”風險。
其“務實技術官僚”人設吸引了對政治極化厭倦的中間群體,但作為尹錫悅舊部,他難以擺脫“戒嚴鬧劇”的歷史包袱。
金文洙代表的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則陷入內部分裂。
盡管黨內初選勝出,但其27.8%的支持率遠低于預期,且主張的強硬反朝路線與韓德洙的中間路線形成沖突。
執政黨試圖通過“合縱”縮小差距,但保守派選民對韓德洙的支持(65%)遠超金文洙(27%),顯示出整合的艱難。
李在明的司法案件成為選戰核心議題。
2024年11月,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一審判決其違反《公職選舉法》,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2025年3月,首爾高等法院二審推翻判決,改判無罪;5月1日,最高法院再次發回重審。
這一反復凸顯韓國司法體系的政治化傾向,李在明的支持者認為這是保守派的“政治打壓”,而反對者則強調法律的嚴肅性。
值得關注的是,司法爭議反而強化了李在明的政治資本。
其團隊巧妙將案件塑造為“民主與威權的對抗”,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受迫害的改革者”敘事,成功激發青年選民的同情。
民調顯示,46%的受訪者認為司法判決“合理”,42%則認為“錯誤”,雙方勢均力敵。
若最高法院在選舉前一周突襲宣判有罪,可能引發大規模抗議,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
韓德洙則試圖利用司法議題攻擊李在明。
他警告李在明若當選可能“破壞行政立法制衡”,并呼吁通過修憲消除“政治司法化”。
然而,其自身也面臨倫理爭議:作為尹錫悅政府核心成員,他被質疑與“戒嚴令”事件有關,這一標簽可能削弱其“中立”形象。
經濟議題是選戰核心戰場。
李在明提出“民生優先”戰略,主張擴大社會福利、抑制房價,并通過稅收改革縮小貧富差距。
其“500萬億韓元經濟刺激計劃”聚焦數字產業、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試圖重塑韓國經濟結構。
韓德洙則強調“務實增長”,主張通過修憲提高行政效率,吸引外資,并推動與美國的經貿合作以應對關稅壓力。
金文洙延續保守派路線,主張減稅、放松管制,但其政策被批評為“延續財閥特權”。
安全議題因朝鮮動態再度升溫。朝鮮近期試射短程彈道導彈,并與俄羅斯深化軍事合作,提供導彈技術換取能源和糧食。
李在明主張通過對話緩和半島緊張局勢,反對過度依賴韓美同盟;韓德洙則強調強化韓美軍事合作,支持美國戰略武器在韓部署;金文洙更提出開發核動力潛艇、推動“核共享”,被視為對朝強硬的極限施壓。
金文洙的政策可能刺激朝鮮加速核試驗,反而加劇安全風險。
外交政策的分化同樣顯著。
李在明主張“中美等距”,強調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同時維持韓美同盟。
韓德洙延續親美路線,支持美日韓三邊機制,但呼吁修復對華關系以應對半導體供應鏈危機。
金文洙則主張“價值觀外交”,強硬反朝并強化對美依附。
這種分歧折射出韓國在中美戰略競爭中的艱難抉擇,既要維護國家安全,又需平衡經濟利益。
韓國社會的代際、地域與階層分化在此次選舉中暴露無遺。
青年選民對李在明的支持源于對經濟機會缺失的焦慮,而中老年選民更傾向于韓德洙的穩定承諾。
地域上,首爾及首都圈是李在明的票倉,而釜山、大邱等保守派傳統據點則支持韓德洙。
階層方面,中小企業主和低收入群體傾向李在明的福利政策,而大企業和高收入者更青睞韓德洙的市場導向改革。
中間選民(約18%)的動向成為勝負手。
這一群體對政治極化深感厭倦,更關注經濟復蘇與社會穩定。
李在明通過“草根敘事”和民生承諾吸引他們,而韓德洙則以“技術官僚”形象和修憲主張爭取支持。
若保守陣營成功整合,韓德洙可能分流李在明的中間選票;反之,若分裂持續,李在明將輕松勝出。
但是朝鮮問題也是影響韓國選舉的重要因素,尹錫悅彈劾案就是跟朝鮮有直接關系。
朝鮮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正重塑韓朝安全關系。
朝鮮向俄羅斯提供炮彈和導彈技術,換取能源和糧食,并參與俄烏沖突,這種“以戰促和”策略直接沖擊美日韓同盟。
朝鮮近期的軍事行動被解讀為對韓國選舉的“戰略施壓”,試圖影響選民對安全議題的關注。
韓國保守派候選人主張強化對朝遏制,而李在明則呼吁通過經濟合作緩解緊張。
另外,中美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競爭加劇,韓國作為關鍵節點,其外交政策將影響供應鏈重組。
李在明的“中美等距”政策可能為中韓關系帶來新機遇,而保守派的親美路線則可能加劇中韓摩擦。
韓國的這場選舉不僅是政黨輪替,更是韓國民主制度的淬煉。
李在明若勝選,可能推動修憲以實現總統連任,重塑權力結構;韓德洙若當選,其修憲計劃可能引發憲政危機;金文洙若勝出,則可能延續保守政策,加劇社會分裂。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韓國都需面對經濟轉型、社會整合與外交平衡的多重挑戰。
當前,李在明的領先優勢看似穩固,但其司法風險與保守陣營的整合潛力仍存變數。
韓德洙的“黑馬”潛力取決于能否有效吸引中間選民,而金文洙的命運則系于執政黨能否彌合分歧。
18%沉默選民的選擇,或將決定韓國未來五年的走向,是在動蕩中重建共識,還是陷入更深的政治極化?
所以說,李在明看似對下一屆總統勢在必得,但是現在看來并不輕松,因為有人跟李在明爭奪總統了!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