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而立之年,大部分人已經進入了成家立業的人生進程。但有這樣一群人,依然拿著微薄的實習工資,剛剛開啟事業長跑的第一棒。
這一群人,正是醫學生。
提起醫生這個職業,名稱自帶光環。然而近年來,大學紛紛開設醫學院,大量醫學生涌入就業市場,醫院對人才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醫學生之難,難在求學的長跑之路太過漫長,甚至有升級障礙跑的趨勢,而終點卻一推再推,遲遲無法出現在視線之內。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學醫究竟值不值?
復雜又漫長的醫學學制
“學到禿頭”
“整本書都是考試重點”
“年年期末賽高考”
醫學生的這些自嘲,正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鑒于醫學的特殊性,醫學生的培訓周期漫長而嚴謹,當別人的大學本科是4年,醫學生從“藍色生死戀”中抬起頭,笑而不語。
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者曾在《面向發展需求重構我國醫學教育學制學位體系》一文,總結了我國醫生培養的主要學制學位和培養路徑。
文章列出的表格可見一斑:同樣是醫學專業,現有3年制專科、5年制本科、8年一貫制博士等各類培養路徑。
5年制即本科五年,畢業后參加規培就業或者考研;“5+3”一體化培養,讀碩士與規培同步,畢業到手四張證書,畢業后可立即上崗;8年制即本博連讀,臨床科研兩手抓,畢業后博士起步,縮短了學習時間,免去考研考博過程,更能醉心于專業研究。
不過,如果一名本科五年制的醫學生一路考到博士,那么一般要花費5+3+3=11年的時間,若考的是科研型碩士和博士,則還需要再規培3年才能上崗就業,且不算存在考研二戰、畢業延期的可能性,逼近35歲,才剛剛開始有實質性收入。
無論是哪種學制,醫學生培養周期仿佛一場馬拉松長跑,大約4017個日日夜夜的付出,可謂“學海無涯,學無止境”。
然而,醫學教育多學制、多學位層次相互交織的繁雜局面,也導致了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等問題的出現。例如,有的培養方式在較短的學制內難以達到該項目所預設的強綜合、強科研、強臨床的頂尖人才目標,反而造成了相同招生專業、相同教育年限、不同培養模式、授予截然不同的兩個層級學位這一矛盾局面。
嚴謹的畢業后教育
醫學生不僅在校期間年年似高考,畢業后照樣逃不掉學習的“苦海”。
與其他學科相比,醫學生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嚴進嚴出”。高分考入醫學院,經歷院校教育,才剛剛摸到醫學生涯的門檻,而真正走上醫學道路,并在這條路上有所建樹,畢業后教育與繼續教育舉足輕重。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醫科大學校長陳國強曾表示:“我們不能指望通過5年或者8年乃至更長時間的院校教育,就能夠將醫學生培養成為一位好醫生。不管5年還是8年學制,培養的都是個 ‘毛坯’,因為醫學既是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更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醫學生要成為一名好醫生,在院校教育的基礎上,還需要畢業后的高質量和高強度的臨床培訓。”
以臨床醫學為例,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需要在本科畢業最后一年便開始“過五關斬六將”,考執業醫師資格證只是醫學生獲取醫學之路通行證的基本操作,而畢業后教育,才是最終站在無影燈下的關鍵一環。
2014年,教育部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印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畢業后教育制度,培養合格臨床醫師。全面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住培”或“規培”),積極研究建立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簡稱“專培”)。《意見》明確,2020年,所有未取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的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均須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健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對經住培合格的本科學歷臨床醫師,在人員招聘、職稱晉升、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與臨床醫學、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同等對待。加大對規培重視程度,提高規培生待遇水平,對破除“唯學歷”起到重要作用。
繼續教育接踵而至,臨床科研兩頭抓起。從醫學生向好醫生的跨越需要一個過程,正式上崗以后,醫學生學習的長跑之路仍未停止。
在這條醫學之路上,有的人難熬艱苦而被迫掉隊,有的人學有所成卻躬身而退。而那些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年年似高考”的學習生涯,敢于正視“口袋兩空空”的而立之年。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學醫固然艱苦,唯懷揣一腔熱忱與堅持不懈,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方有良木來,天高海更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