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延慶區沈家營鎮北老君堂村的林下空間里,一群小學生正跟著護林員穿梭在樹木之間,觀察昆蟲旅館里的甲蟲幼蟲,聆聽“森林大課堂”上的生態知識。“這是我們利用林下生態空間打造的科普研學基地,今年已經接待了800多名學生。”集體林場黨支部書記婁秦樂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眼中滿是笑意。這幅“生態美、產業興”的畫面,正是沈家營鎮以“紅心護綠向未來”黨建品牌引領林長制與集體林場發展的生動縮影。
清晨6點,連家營村負責護林的丁飛翹穿上印著“黨員護林崗”的橙色馬甲,挎上包走進林區。他的手機里存著一張特殊的“責任地圖”——全鎮13名鎮級林長、23名村級林長、22名林管員、48名護林員和114名林場養護員,構成了“二長四級”組織架構。“每天巡林不低于5公里,重點查看有沒有病蟲害和亂砍濫伐,做好火源管控,黨員就得沖在前面。”丁飛翹邊走邊說,胸前的黨徽在晨露中閃閃發亮。
這種“黨建+林長制”的深度融合,源自沈家營鎮創新的“1234”工作法。鎮級林長定期召開調度會,村級林長牽頭組建“一長三員”小分隊,黨員帶頭認領責任區。在興安堡村后山,曾有一片50畝的裸露山地,村級林長、黨員強艷華帶領養護員連續3個月在這里補種暴馬丁香、黃櫨等鄉土苗木,如今已是綠意盎然。
走進集體林場的辦公區,墻上的“黨員責任區”公示牌格外醒目,15項管理制度覆蓋從苗木培育到林下經濟的全流程。2024年成立的林場黨支部,把黨旗插在了產業發展的最前線。黨支部書記婁秦樂回憶:“剛成立時,年輕人不愿來。我們通過公開招聘選拔骨干,黨員帶頭搞技術攻關,現在隊伍里黨員占比約12.5%。”
在林場的苗木培育基地,黨員技術員劉石鎖正在指導工人搭建“本杰士堆”——用枯木、樹枝堆疊而成的生態棲息地。“這是我們從德國引進的技術,既能分解有機物改良土壤,又能為昆蟲和小動物提供家園。”他指著不遠處的小微濕地說,“去年我們建了34處這樣的生態節點,蝴蝶種類從原來的8種增加到21種,成了孩子們的自然課堂。”
午后的連家營村蘑菇大棚里,農戶劉大姐正忙著采摘赤松茸,菌蓋紫紅的菇蕾在腐葉土中層層疊疊。“以前林下雜草叢生,現在種上赤松茸,每畝產量4000斤左右,畝產值3萬元左右!”她捧著剛摘下的蘑菇笑得合不攏嘴,“林場派技術員手把手教我們種植赤松茸,村里22人靠這個找到了工作。”
這得益于沈家營鎮探索的“黨建+林場+農戶”模式。集體林場成立沈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林下試種赤松茸,成功后免費向農戶推廣技術。在北老君堂村,利用林下空間打造的全市首個林長制實踐區,推出“森林大課堂”研學項目,今年已實現帶動百姓增收。“周末常有城里的家庭來體驗,孩子們在樹林里認識植物、觀察鳥類,家長們順便買走村里的土雞蛋和蘑菇。”村黨支部負責人楊武剛算了一筆賬,“生態資源變成了看得見的收益,村民護林的積極性更高了。”
數據顯示,沈家營鎮林木綠化率連續三年提升,管綠護綠成效逐年向好,林下經濟年產值突破50萬元,林地養護、林下經濟整體帶動100余名農民臨時就業。
從山林間的紅色網格到林場里的黨員攻堅,從生態保護的“硬約束”到綠色產業的“軟轉型”,沈家營鎮的實踐證明,黨建引領不僅是生態保護的“定盤星”,更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當黨旗在綠水青山間高高飄揚,“紅心護綠”的生動實踐正轉化為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新時代鄉村振興鋪就一條“紅綠交織”的康莊大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