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研究院綜合平臺數據顯示,5月以來,“鄉村旅游”的搜索量同比大增,其中70%的縣域訂單來自20歲到35歲的年輕人,國內旅游下沉市場正釋放出強勁動能。
年輕人成“鄉村旅游消費”主力軍
在山東青州,蝴蝶蘭、多肉觀賞植物和鳳梨、仙客來等花卉不僅吸引青年人來消費,還留住了很多人,在這里從旅行到旅居,并實現就地創業。
在陜西漢中寧強,四通八達的“四好農村路”帶火了“鄉村游”,農產品也搭乘往來農村公路客貨郵運輸車進入大市場。在一家民宿,一本“食材日記”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鄉村民宿管家介紹,里面詳細記錄著每批農產品的采摘時間、種植農戶和烹飪建議。大家在選購農產品的同時,也在相互交流種植、銷售經驗。
如今,借著“鄉村游”的熱潮,各地文旅基礎設施和服務短板正在快速提升,南來北往的游客和旅居創業的年輕人對當地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表現出濃厚興趣,這種外部需求直接推動當地的消費增長,也促進了鄉村產業的優化升級。
“新農人”變“體驗官” 暢游鄉村新場景
采訪中記者發現,有不少“新農人”已經從農業生產者成為文旅體驗官,這讓鄉村旅游煥發出雙向奔赴的新活力。
在江蘇無錫,鄉村游不僅吸引城市游客,更迎來一批特殊“打卡團”——平日忙于耕作的農民朋友走出自家田地,以游客身份體驗鄉村新場景。
在鄉村博物館的“倒立屋”前,一批批游客和新農人正興奮地擺出騰空姿勢。談村“倒立屋”經過建筑師的巧妙設計,沙發懸頂、吊燈“長”在地面,穿越感滿滿。
中國旅游研究院游客出行大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出游都有較大幅度增長。五一假期農村居民出游率為10.7%,出游4971.16萬人次,占假日國內出游總人次的15.8%。這反映出旅游已經成為城鄉居民最有增長潛力的消費增長空間之一,旅游消費從中心城鎮向農村市場形成梯度擴散的趨勢。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 戴斌:廣大農村居民不再僅僅是鄉村旅游的接待者,也是旅游的消費者,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市場變得更厚實了。
從單一觀光到多元融合 晝夜聯動沉浸體驗
各地通過“白加黑”多業態融合,打造出晝夜聯動的沉浸式體驗,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消費選擇。
在江西蘆溪的仙鳳三寶園,“風箏野餐節”給游客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湖北黃石園博園則依托科技升級,推出“恐龍小鎮”與“水上世界”,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礦山飛龍”等項目成為親子家庭的熱門打卡地。
在河南信陽固始,100多個鄉村小院初夏時節迎來各地游客,來自安徽蚌埠的一個自駕游團隊特意帶著孩子們一起,在中原竹寨茶葉非遺小院學起了“工夫茶道”。
四川溫江和新津的田園電影院、星空音樂會,讓夏夜的鄉村煥發別樣魅力。
天府農博園和四川116家糧油加工企業開展“農旅”融合,農產品甄選館上線350多種優質“土特產”,游客有了多重消費選擇。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 戴斌:要用煙火氣、用文化味,還要用科技感吸引人過來,同時我們要去滿足當代的青年人為主導的一些個性化、多樣化的新需求。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