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占云,從國民黨軍的營長,到紅軍的“乞丐將軍”。
他的一生充滿了曲折與反轉。
淮海戰役,陳毅曾評價:此人功不下粟。
——《壹》——
國民黨軍首位率部投誠的營長
1928年,畢占云正處于其軍事生涯的起步階段,他是國民黨軍的一名營長,已經在軍隊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那時的畢占云,目睹了紅軍的不同,這改變了他的世界觀。
那年,他被派遣執行一項任務,處決共產黨員,當時,紅軍的俘虜政策在很多國民黨軍官眼中是一種“軟弱”,但畢占云看到的是一種“人道”。
紅軍優待俘虜,還爭取群眾的支持。
這一切與他所效力的軍隊的暴行截然不同,他的內心開始動搖,他開始質疑:到底什么才是正義,什么才是應當為之奮斗的目標?
他拒絕了執行處決命令,并在桂東戰場放走了紅軍的俘虜。
這個行為,注定了他的命運不再屬于國民黨,1928年10月,他帶領著126名士兵在井岡山起義,成為國民黨軍隊首次成建制的起義事件。
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場背叛,但對于畢占云來說,這卻是一場自我救贖。
這一決定,極其艱難,因為他背叛了自己的上級和軍隊,革命的路從來都不簡單,畢占云選擇走上了這條路,卻并不確定自己是否能走得下去。
在加入紅軍后,朱德宣布:“畢占云部改編為中國紅軍第四軍特務營,畢占云為營長。”毛澤東則向起義官兵揮手致意。
對于畢占云來說,紅軍是他重新找回自我的地方。
——《貳》——
乞討歸隊的“乞丐將軍”
長征,幾乎是每一個參與者生命中最為痛苦的一段經歷,對于畢占云而言,這段歷史的意義尤為深遠。
在長征的初期,他擔任紅八軍參謀長。
隨著西路軍的失敗,他不幸被敵軍俘虜,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他幾乎放棄了所有希望,但畢占云并不是一個輕易屈服的人。
他深知,對于一個革命者來說,只有活著才能繼續為革命貢獻力量。
于是,在極度艱苦的環境下,他設計了一個大膽的逃脫計劃,為了逃避敵人的追捕,畢占云變裝成乞丐,甚至偽裝成一名喇嘛,四處乞討。
那段日子,他幾乎是用一粒一粒的米,一口一口的水,艱難地活了下來。
他跋山涉水,穿越了甘肅、陜西,一步步走向延安,這一路的艱險,外人難以想象,毛澤東曾稱他為“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
這一句話是對他精神上的贊揚,更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在長征中,他以自己對革命事業的忠誠與毅力,詮釋了什么叫做革命者不怕困難、不怕死亡,重返延安后,畢占云繼續投身到更為艱苦的戰斗中。
他是一個戰爭指揮官,更是一個能為紅軍解決實際問題的謀士。
抗日戰爭爆發后,畢占云擔任了太岳軍區參謀長,指揮反“掃蕩”,為抵抗日軍的入侵立下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他調任冀東軍區副司令員,繼續為人民群眾組織武裝斗爭。
但畢占云的這一段歷史,遠遠沒有結束。
隨著淮海戰役的到來,他的另一個偉大貢獻將開始顯現。
——《叁》——
后勤大動員中的“糧草大總管”
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前線拼刺刀,后方拼的是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軍事常識。
但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要組織一場前所未有的后勤動員,卻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畢占云接到了命令: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部司令,職責只有一條,支援前線,后勤不打槍,但事關成敗。
他的對手不是敵人,是“現實”。
110萬民工,三億斤糧食,六億斤柴草,還有無法統計的推車、毛驢、運輸隊,不是打仗,是“拼命”。
第一件事,是人從哪里來?他挨村挨戶動員。
不是口號,是一個一個說服,一個個村子里,老少爺們都動了起來,第二件事,是糧從哪里出?那年冬天,豫皖蘇一帶剛剛鬧過蟲災。
莊稼欠收,有人勸他緩一緩,說不如等春天。
“春天?敵人不會等我們春天。”畢占云不等,他親自帶人到田里丈量,估一戶能出多少糧,就寫在門口的墻上。
誰家實在交不出,就讓附近富戶湊。
第三件事,是運,糧有了,人也來了,可沒車,小推車、獨輪車,全靠村民手工打造,有的車剛上路就散了架。
怎么辦?重新鋸木、釘鐵、修車軸。
民工從家里帶來繩索、布條,用草繩一圈圈纏住車輪,天冷結冰,車不走人推,車不動人扛,有人問:“一個司令員干這個?”
畢占云只說一句話:“前面能打贏,全靠后面這些人。”
結果是震撼的,整個淮海戰役的物資保障中,三分之一是由畢占云負責完成,“小車推出來的勝利”,不是一句宣傳語,是百萬民工一寸一寸地拉出來的勝利。
當時有人提議給他報功,他拒絕了,“你看那些推車的人,有功的是他們。”
但上面還是記住了他,陳毅后來回憶說:“粟裕打得好,但畢占云支得住,沒有他,淮海不可能這么干脆。”
支前動員,不是調兵遣將,是調心、調命、調血肉。
——《肆》——
從前線將軍到地方建設者
新中國成立之后,畢占云并沒有因此退居幕后,他先后被任命為河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有人以為,他該享受榮譽了,但他又一次拒絕了安穩。
1952年,毛主席到河南視察。他們20年未見,畢占云穿著舊軍裝,站在人群中,毛主席一眼就認出了他。
“你小子,命大。”他只笑了一下。
那天晚上,主席留下他在住地長談,沒人知道他們談了什么,只知道談到深夜,第二天一早,毛主席只說了一句話:“這人,有血有肉。”
1955年授銜,畢占云被評為中將。
有人議論,說他是搞后勤的、干動員的,不值中將,他從未回應,只是把所有勛章鎖進一個抽屜,從不展示。
他曾被拍到站在糧倉前,戴著中將軍銜的帽子。
袖子卷到肘上,一手抓糧食,一手寫賬本,有人問他:“你這是干嘛?”他回答:“還是老本行,怕餓。”
畢占云不是一個口號將軍,他的一生,很少站在鏡頭前。
更多時候,他站在推車后、糧倉邊、村莊的泥濘小路上,他活得不像將軍,但干的每一件事,都決定著最后的勝負。
他這一生沒什么豪言壯語,卻有一堆沒人愿意干的臟活累活。
別人要光環,他要結果,別人拍胸脯,他動手,別人講“信仰”,他直接扛起來糧食,他沒有一場“漂亮仗”,但卻撐住了最難的局面。
畢占云的名字,不夠響,但他活得很硬,這,就是他留給我們的全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