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名人的孩子都難就業,普通人該怎么辦?”
2025年5月,前央視名嘴郎永淳突然發布了一條視頻引發熱議,郎永淳稱兒子去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主修經濟統計學和哲學雙專業,但至今仍未找到工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據悉,郎永淳的兒子本碩均就讀于世界頂級名校哥倫比亞大學,專業是看似“高大上”的經濟統計學與哲學。
這兩個專業的就業方向卻存在明顯矛盾:經濟統計需要扎實的實踐技能,而哲學更偏向理論研究,市場崗位稀缺。加之哲學專業在國內認知度低,企業往往認為“學哲學等于不實用”,導致就業競爭力大打折扣。
此外,名校光環也可能成為“包袱”。有網友直言:“高學歷人群容易陷入‘精英思維’,既不愿接受低薪基礎崗,又難以匹配高薪職位的經驗要求。”郎永淳在視頻中也提到,年輕人需警惕“過去的成就被替代”,暗示兒子可能因對崗位期待過高而錯失機會。
相關數據表明,僅202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222萬,再創歷史新高,而企業校招崗位卻同比減少18%,部分行業甚至縮招30%。這種供需失衡導致競爭白熱化。
更殘酷的是,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正快速變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行業急需技術型人才,而傳統行業崗位萎縮。以云南大學2025屆研究生就業數據為例,軟件學院就業率最高(53.41%),而醫學院僅9.52%。哲學、生態學等專業更是“就業洼地”。郎永淳兒子的哲學專業,恰好處在這一“尷尬區”。
郎永淳本人曾公開談到教育選擇的問題。他早年從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專業畢業,卻發現90%的同學最終去賣藥,最終他轉行播音,才找到人生方向。這一經歷揭示了高等教育與職業市場的長期脫節。
如今,許多學生為逃避就業壓力盲目考研,卻未考慮專業前景。例如,醫學研究生就業率僅9.52%,但仍有大量學生涌入,最終陷入“學歷越高,選擇越窄”的困境。郎永淳兒子選擇哲學,或許源于興趣,但也暴露出職業規劃意識的缺失。
作為名人之后,郎永淳的兒子注定承受更多關注。一方面,父親為救患癌妻子辭職央視、醉駕入獄等經歷,讓家庭長期處于輿論中心,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郎永淳夫婦為給妻子治病傾盡家財,甚至負債68萬,經濟壓力巨大。這種背景下,兒子可能更渴望通過高薪工作證明自己,反而加劇擇業焦慮。
不過,郎永淳夫婦的堅韌也為孩子樹立了榜樣。妻子吳萍抗癌十余年,病情趨于穩定;郎永淳轉型商界,現任某集團高管,家庭經濟逐漸好轉。這種“逆境重生”的家庭氛圍,或許能幫助兒子理性面對就業困境。
郎永淳在視頻中勸年輕人“先解決溫飽,再追求理想”,引發兩極評價。支持者認為這是務實,反對者則批評“否定教育價值”。
郎永淳兒子的“家里蹲”,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年輕人的集體困境。與其苛責“眼高手低”,不如正視結構性問題。畢竟,沒有人能單槍匹馬對抗時代洪流,但調整心態、降低預期、主動適應,或許是破局的第一步。
正如郎永淳夫婦的抗癌故事:人生沒有絕路,只有暫時蹲下的人,站起來,換個方向,或許就能看到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