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看上篇:
有三個關鍵點反映了楊得志將軍的能力深度:
第一,第五次戰役前作戰會上,楊得志的態度介于王近山和宋時輪之間,既不過于激進(王),也不過于保守(宋),只在彭總最后有點帶節奏式的詢問后,楊得志才表態敢大打。入朝之初有這樣持重的思考而不畏敵如虎,這種格局一般人做不到。
第二,臨津江渡河不利的原因,美韓軍主力在西線,19兵團進兵難度本來就大。換別的軍也不一定能打好。何況在這樣壓力之下,楊得志仍能全殲英軍29旅一個整營,這樣的戰例與華川阻擊戰同是第五次戰役中難得漂亮仗。
第三,第五次戰役轉攻為撤,19兵團后撤并不慌亂,陣腳不亂。三個兵團表現高下立判,9兵團兵力最豐,又有長津湖作戰經驗,加之兩個軍都是老三野的精華,后撤階段表現較好這是應有之義。3兵團出現180師重大失利,根本原因是指揮上出了問題,并不是部隊不行。
至于鄧華,在作戰指揮方面很多人認為他略遜于韓先楚一籌,筆者大概也持此觀點。具體體現在,對戰機把握的敏銳度,對當面之敵力量的判斷準確度,解決棘手問題的切入點等等。
但,鄧華的優長是,長期軍政兼通帶來的大局觀和綜合領導能力特別強,善于從整體上思考問題。具體問題、具體方向、具體戰役的略微持重或者說遲鈍,當然會對某些問題的解決有一定影響,但這個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不宜過于夸大。
以解放海南島而論,如果按照鄧華的籌劃略等一等,過了1950年6月,會造成第二個寶島問題嗎?這恐怕有點想當然。
寶島解放之戰之所以拖延,關鍵問題是美軍第七艦隊過來了。我軍準備并不充分,渡海既無制空權又無制海權,即使粟裕大將也從沒說過完全準備好的話。
海南島情況完全不同,第一,距離很近,最窄處19.4公里,最寬才39.5公里,木船能分批偷渡;準備越充分,金門那種船只全被毀的概率越小。
第二,敵我力量并無大的差距。我以一個兵團精銳打島,敵薛岳手下兵力并無優勢。
第三,島上有內應且與敵周旋應對裕如。
第四,美軍不會把海軍派到瓊州海峽。
韓先楚快打早打的建議,固然能讓海南島解放的更快一些,但按鄧華的持重、穩重來,未必就解放不了。畢竟十幾萬人的渡海作戰,一旦過于求快求險而導致失誤,誰擔得起這個責任!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所有戰略家(或者具有戰略家思維的人)用兵到最高境界的歸屬。
三、戛然而止的在朝征程
筆者有一個不成熟的論點,如果第五次戰役前夕,志司的領導人就換成彭、陳、楊、鄧的排序,韓先楚到一線指揮19兵團,會有什么變化?
其一,陳賡應能觀察出戰役目標定的過大,給彭總提意見縮小攻擊規模。
其二,韓先楚臨場反應比楊得志更敏銳,有可能全殲英軍29旅而不是只有區區一個格羅斯特營。
其三,西線打的好,極有可能給中線3兵團減輕壓力,進而使王近山發揮得更好,甚至避免180師的重大失利。
對與不對,希有識者辯正之。
我們再回到韓先楚將軍的作風特點上來。
韓先楚在朝征程略有點虎頭蛇尾,到19兵團任職不久之后即因病回國,此后再未返回一線指揮。
為什么會這樣呢?韓先楚自第一批入朝作戰,雖說是志愿軍的副司令員,卻一直在前線指揮一個具體的戰役方向。
第一次戰役,他負責指揮西線集團作戰,取得勝利;第二次戰役,他率精干指揮所,進一步下沉到38軍坐鎮指揮,不僅幫助38軍翻了身,還重創美軍實現西線大翻盤,迫使美軍全面撤退;第三次戰役,仍率右翼突擊集團渡漢江、破漢城。
第四次戰役,志愿軍的三個前線指揮所,韓指、鄧指、金指(朝鮮人民軍金雄),相對來說,韓指在漢江南岸阻擊戰打得最好,拖住了大部兵力。韓先楚第一次在堅守苦守死守狀態下考驗出功力,證明了他能力成色十分全面,與38軍這種能攻善守的英雄部隊可謂相得益彰。
第五次戰役前線兵團各有兵團司令,韓先楚不宜靠前指揮,回到總部協助彭總指揮。戰后又被調到西海岸指揮所,負責統一指揮防止美軍側后登陸之事。
看得出來,韓先楚在朝的實際角色并非分管作戰指揮的副司令員,而是前線兵團司令。他敏銳的軍事嗅覺、精準的判斷力、敢于行險的軍事作風,在與美軍作戰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越往下、越沉到一線,他的長處就發揮得越好。
這一特點看似是褒義,但往深里琢磨,卻又不盡然。
簡單粗暴地評價,這是戰術型將領的特點。
我軍很多在縱隊司令層面打得很好的將領,升任兵團司令后未見其能,比如宋時輪、王近山。從兵團司令員再往野戰軍級別淘汰,又有很多人掉了隊。
陳賡、楊得志、鄧華等將軍,是不多見的、到每一級后都能迅速擁有該級別應有的格局和視野的戰略型人才。
抗美援朝進入陣地戰階段之后,雙方長處短處都透明化了,戰場形勢彼此克制,很難再出現運動戰五次戰役那樣大的戰機,誰再貿然發動進攻作戰,必然招致重大打擊。
這就要求高級指揮員更多地從全局考慮問題,從細處著手,從小處著手。彭總1952年3月接到中央的詢問后,對前線反擊部署過于激進也做過一些批評和糾正。
比如3月27日,19兵團上報39軍準備攻擊上浦坊南敵方1個加強連的計劃,彭總研究后否定了這個計劃,理由是地形易守難攻,不能打消耗戰。
這時大概仍是旋風司令在指揮。
旋風式的打法,在陣地戰時期大概無所施其能了。所以1953年初韓先楚因病回國后,各大野戰軍的兵團司令輪流上前線,抗美援朝后期成了練兵輪戰。時不需雨,天公又何須再興云布霧。
不是誰針對他,也沒有人否定這位世之虎將。只不過形勢所然,自然而然,就沒必要強求什么了。
本篇完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