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滄州
可能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鐵獅子了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鐵獅子的前世今生
前世
鐵獅子,何時鑄?
鐵獅子
鑄成于五代時期的后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
鐵獅子,何人鑄?
鐵獅子是誰鑄造的,歷來存在著多種說法,古今不一。
一說是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時,為鎮滄州城而鑄造;另一說則認為鐵獅位于滄州開元寺前,腹內有經文且背負蓮花寶座,故應為文殊菩薩的坐騎;還有人根據鐵獅的別名“鎮海吼”,推測是當地居民為鎮海嘯而建造的異獸。
鐵獅子,如何鑄?
鐵獅精巧的鑄造工藝,確系我國鑄造工藝的一大珍品。但是,這件總重3萬公斤的鐵獅是如何鑄造的呢?據研究,這是古人采用一種特殊的"泥范明鑄法",分節疊鑄而成的。鐵獅腹內光滑,外面拼以長寬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塊,逐層壘起,分層澆注,由至少509塊外范組合接鑄而成。憑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鑄技術,能鑄造出如此龐然大物,足見其制模、冶煉、澆鑄工藝是相當高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鑄造工藝的高度成就。
鐵獅子,為何鑄?
關于為什么鑄造鐵獅子,有以下幾種觀點
贖罪過
天順《大明一統志》卷二《河間府·古跡》:
鐵獅子,俗傳周世宗駐蹕于此,有罪人稱善冶,鑄此贖罪。
鎮城池
萬歷《滄州志》卷一:
周世宗北征契丹,駐蹕古滄,有罪人善冶,輸金鑄獅,鎮城贖罪。
萬歷二十九年的滄州知州李夢熊《中城獅子》詩云:
良冶術何巧,狻猊熔鑄成……腹中何所有,丹志鎮荒城。
立威儀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四:
滄在唐為橫海軍節度使治所,后又名義昌,此必其幕府牙城,用以立威儀。
壯寺觀
光緒《天津府志》卷三十八《金石》“開元寺鐵獅款識”條:
世宗素不信佛,當或李云捐造以壯寺觀者乎?
解水患
清·李之崢《鐵獅賦》
昂首西顧,吸波濤于廣淀;掉尾東掃,抗潮汐于蜃樓。蓋聞茲地逼近靈淵,魚龍之出沒,蛟螭之蟠旋,奮激則陵岡為澤,游泳則阡陌成川。爰有刑馀,凝神定魄;鑄此狻猊,馴彼海若。(相傳周世宗時,有罪人上書乞鑄大獸以鎮蛟龍,遂無水患)
望敵情
宣德年間任滄州學正的潘振《中城獅子》詩云:
周世宗御狄,駐蹕滄州城。
罪人有冶者,贖罪言吾能。
善作鐵獅子,一火即鑄成。
尾身極高大,首昂腹腰停。
瞭遠上可立,避雨下可行。
綜合說
萬歷時期滄州人王緒《鐵獅歌》:
途人指點鐵獅形,威風凜凜鎮空城。
東吸大海蛟龍水,北吞契丹虎豹兵。
世界上最大的一盞燈
最早提出滄州鐵獅子是盞燈的人,是古燈收藏家殷小林。他于2005年,在《古燈史話與收藏》一書的《燈下漫談》一節中,專門提到了滄州鐵獅子,首次明確提出滄州鐵獅子是一盞燈。(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89頁)
2008年,北京卿烈軍先生將這一提法做了較為細致的分析考證,并以《滄州鐵獅子其實是盞燈》為題,刊登在當年4月24日的北京《競報》上。
鐵獅子,歷史長
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北伐契丹在此誓師
明初《寰宇通志》(1457)中記載有鐵獅子
康熙時期(1703年),《運河全圖》中的鐵獅子
雍正《長蘆鹽法志》中的獅子圖標
乾隆《滄州志》
道光時期,鐵獅子頭上的拓片“師子工”——獅子王
光緒十九年(1893)知州宮昱派泥瓦匠以磚石修補唇、腹
1937年,“半截入土”的鐵獅子
1957年,補頸補趾,建亭修池
1961年3月4日,鐵獅子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
1975年,拆除鐵獅保護亭
“大老美”——鐵獅子 第一,最大。其余鐵獅身高沒有超過1.8米的,而他5米多。 第二,最老。他是現存最早的鐵獅,北宋以前僅此一只?! ?第三,最美。在我國現存的73尊古代鐵獅子中,只有他是行姿優美的走獅,其余都是一動不動的坐獅。
今 生
鐵獅子,上了臺
據資料記載,鐵獅子上臺前的破損情況
1984年11月鐵獅子上臺準備工作
吊裝獅子身體
吊裝蓮花盆
吊裝頭部
上臺工程的收獲
經吊車電子磅稱量重量是:獅頭重3.5噸,蓮花盆重3噸,獅身重25噸,合計重量為31.5噸,加上缺損的獅肚、獅背、下頜、獅腳,原有全部重量可達40噸。從而也證實了滄州鐵獅子重40噸的傳說。
鐵獅子,脫了胎
大家都知道滄州獅城公園也有一個鐵獅子,新版滄州鐵獅子耗時兩年,采用古法泥范鑄造與現代鑄造技術相結合鑄造而成,新鐵獅子脫胎于原鐵獅子,并補齊了原鐵獅子缺失的尾巴和下巴,體積是原鐵獅的1.32倍,設計“壽命”2000年。
鐵獅子重鑄大事記
2010年1月,第一次重鑄失敗
2010年8月,第二次重鑄失敗
2010年12月18日,00:08分,四臺沖天爐同時點火,08:42分,正式開始澆鑄,至08:54分,一次澆鑄成功。
2011年1月11日11時11分,新鐵獅子出箱
2011年3月25日中午,運抵獅城公園
2011年3月28日,重鑄揭幕儀式舉行。
新舊獅子數據比較
舊獅子
長6.3米,通高5.5米,體寬3.0米,重約40噸。
新獅子
長8.5米,通高6.9米,體寬4.18米,重100.08噸。
新獅子是舊獅子的1.32倍,平均壁厚9cm
鐵獅屹立滄州舊城
心頭記古今風雨,眼底收是非興亡,
千年一瞬,
不知不覺,已成為了滄州的標志性形勝。
文化象征在它那黑硬的軀體上更加凸顯,是它讓滄州區別于濤聲擁抱的渤海灣邊的姊妹明珠,是它令滄州不同于帆影參差的運河兩岸的兄弟古城,而無奈的殘缺,更使它的歷史感召力和藝術自然美愈趨強烈。
(資料來源: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