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5月7日),小米汽車就近期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車型引發的兩項爭議——“排位模式”解鎖條件變更以及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功能表述不清問題,發布官方回應并兩次致歉。
第一次道歉,是針對“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引發的爭議。
前不久,小米SU7 Ultra更新車機版本限制馬力,車輛的 1548 馬力被限制在 900 馬力左右,只有你在特定賽道(比如浙賽)跑進 1 分 46 秒,才能解鎖全部的動力。
結果,這個操作惹得很多用戶不高興,認為小米這是侵犯了他們的權益,尤其是那些所在城市沒有認證賽道的車主。
對此,小米汽車對此致歉稱,“已暫停推送,未充分征詢大家意見確有不妥。”并且,小米汽車表示,已經暫停了此次 OTA 更新推送。而已升級的少量用戶,小米汽車將會在下個版本更新中解決。
第二次道歉,是針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被指“虛假宣傳”。
如果說,解鎖“馬力封印”是功能層面上的爭議,那么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虛假宣傳,就是小米的一次“信任危機”。
1 月 1 日,小米汽車宣布為 SU7 Ultra 量產版本增加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選裝配置,售價為 42000 元。該配置的交付時間預計為 2025 年 4-5 月,相比未選裝該配置的車型延遲了兩個月。
在前期宣傳中,小米汽車聲稱該配置采用了與SU7 Ultra 原型車相同的空氣動力學設計,通過 2 個貫穿風道來實現前部空氣的高效導流。然而,在該配置車型正式交付后,很多用戶發現,機蓋內部結構與普通車型并無差異,并未配備原型車中的導流風道。
有博主用鼓風機實測發現,宣稱“高效導流”的挖孔設計竟連一張紙巾都吹不動。對此,有網友戲稱:“花4.2萬等幾個月,結果買了個裝飾品?”
小米汽車在最新的回應中表示,對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深表歉意,表示該設計本為復刻原型車造型,滿足用戶對外觀的追求,散熱和導流僅是“附加功能”。而為了平息爭議,官方推出限時改配服務(可換回鋁制蓋)并贈送2萬積分補償,同時強調其1.3kg減重優勢及賽道實測表現。
不過,兩萬積分也僅僅等于2000塊錢,對于這樣的彌補措施,很多車主并不認賬。2000塊錢就能能換回被‘閹割’的性能體驗?2000塊錢就能填補信任裂縫?
小米究竟該不該“封印馬力”?
小米連夜的這兩次道歉,從輿論熱度來看,大家對于小米究竟該不該“封印馬力”這個事情顯然討論度更高,爭議更激烈。
一方面,從車主的角度來說,大多數都是不接受小米限制馬力。
這也很好理解,很多車主買車的時候,本身就是奔著小米SU7 Ultra那1500匹馬力動力去的,但現在你告訴我實際到手,性能直接打折一半,這肯定是讓車主不爽的。
而且,雖然能夠解鎖限制,但是條件很高,車主只有去專業賽道才能解鎖,加上換輪胎、請教練什么的,想要體驗SU7 Ultra的滿血性能,至少得花費上萬元,這也是車主不滿的地方。
據悉,小米官方是在未和車主溝通,經過車主同意的情況下,擅自進行“馬力封印”的做法,既侵犯了車主的選擇權,也削弱了產品價值。這也是為什么,后來小米汽車連夜致歉,承認“溝通不足”,并暫停更新推送,承諾在后期OTA推出修復版本的原因。
然而,小米限制馬力,雖然引起車主不滿,但是大多數“路人”卻表示贊同。不少人認為小米給動力上鎖的做法就是為了安全,初衷是好的。
不得不承認,很多購買小米SU7 Ultra汽車的車主都是年輕人,其中更是不乏喜歡飆車的主,不僅缺乏交通安全意識,而且完全沒有駕駛如此高性能賽車的經驗。所以,如果放任這樣的人在大馬路飆車,不知有多少安全隱患。
回顧小米SU7Ultra從上市開始,就接連不斷出現因為車主飆車,導致交通事故發生,甚至有人員死亡。
至于有些人認為明明自己花了錢還要接受車企考核,是對車主不尊重,認為車企沒有遵循用戶意見的說法,電駒小編只能說,在生命和安全面前,其他任何考慮都應該為之讓步。
而且,類似問題在行業早有先例。沃爾沃在2019年宣布,全球新車限速180km/h,目的就是為了安全至上;日本過去在政府牽頭下,幾大日系車企巨頭達成共識,規定量產車的馬力不得超過280匹,通過限制性能來阻止飆車。
不過,最終小米還是站在了用戶的一面,選擇解鎖馬力,畢竟車主才是自己的“金主爸爸”,聽用戶的話本身就是無可厚非。
但是,一面是頻頻有小米車主危險駕駛,公共道路飆車,引發群眾怒懟;一邊是車主反對“封印”動力。如何解決這個矛盾,這也是雷軍面臨的課考題!
小米模式正在被流量反噬
車主都在罵,路人都叫好,小米究竟該不該限制“馬力”,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答案就不明說了。
那么,為什么小米最終選擇向車主妥協呢?因為小米正在遭受流量的反噬。
毫無疑問,小米是目前流量最大的新勢力車企,沒有之一,光環甚至蓋過了同樣頂流的特斯拉和華為。
從2021年宣布造車以來,小米汽車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其品牌聲量與熱度,都是其他造車新勢力無法比擬的。而除了流量大,小米的光環還體現在另外兩點。
第一是粉絲粘性強,根據開源證券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小米SU7 首批鎖單用戶中 80%是米粉,且小米手機用戶占大多數。好處是用戶基數大,從手機遷移到汽車的購買轉化率更高,這一點,絕大多數車企真的羨慕不來。
第二是創始人雷軍這個超級IP,簡直就是小米行走的營銷密碼。一項調查顯示,超過95%的小米SU7車主/準車主,都因為雷軍的個人魅力,而對小米更感興趣。于是,這也引起一眾車圈大佬學習雷軍,親自下場拍視頻,做視頻,只為打造大佬IP。
憑借以上特點,小米汽車造車僅用了三年,就在如此內卷的新能源競爭市場,殺出一條血路,首款車型小米SU7更是一炮而紅,銷量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
然而,小米這種依靠品牌光環,流量加持具備的先天性優勢,在業界并不具備普遍性的,而且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樣會帶來“雙刃劍”效應,那就是容易被流量反噬。
第一,因為流量太大,熱度太高,可能造成信息屏障,妨礙第三方監管,從而減少了對風險的預警。
比如其他車企、車主、媒體等審視和批評小米汽車時,米粉會自發出來對小米和雷軍個人進行維護甚至反擊,這導致很多問題失去了被公開、理性探討的機會。
就像前不久發生在銅陵的智駕事故,很多人抨擊女孩為什么在交通復雜的環境下還要開智駕系統,但卻不思考為什么“從發出警報到車輛撞擊,系統只給了車主兩秒左右的預警時間”;不思考為什么小米在撞上護欄之后,會立刻發生碰撞起火,遠沒小米在宣傳中給人感覺電池那么安全;以及車主和乘客為什么沒有第一時間打開車門進行逃離?
這次小米最終向車主妥協,解鎖了馬力,任意讓某些車主在馬路上狂飆,難道不也是被流量裹挾和反噬的結果嗎?
第二,因為喜歡小米或者雷軍這個人,所以盲目相信小米汽車產品,而這種品牌忠誠度可能削弱用戶對產品進行客觀評估的能力。
道理很簡單,沖著安全去試沃爾沃的人,和沖著雷軍個人魅力去看小米汽車的人,哪撥人會更較真兒地了解產品背后的安全技術,安全工藝這些硬指標呢?
依托創始人IP實現的銷量躍升固然亮眼,但用戶認知偏差積累的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汽車不是手機,而是時速能夠達到兩三百公里的交通工具,一旦發生事故,堪比帶輪子的“炮彈”。
在小米汽車借力爆款單品打造和創始人IP營銷的光環效應下,其"粉絲經濟"帶來隱患正如同硬幣的反面悄然顯現。將電子數碼產品的流量打法跨界復制到汽車制造領域,這種商業模式的移植在為小米帶來紅利的同時,對品牌價值與個人信譽也會帶來輿論的反噬。
毫無疑問,從最近的社會輿論來看,小米和雷軍正在遭受這波流量反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