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做什么?工作時會不會經常被狗咬……服務犬馴養師張雙成經常被朋友們問到。以往,他不知道該如何介紹,總是一句話自嘲,“我都說自己是‘狗師傅’,給狗上課,還管它們吃喝拉撒。”
如今,他的工作有了正式身份——“服務犬馴養師”。
張雙成正在對導盲犬社會化訓練。受訪者供圖
5月8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示了擬新增的42個工種,其中“服務犬馴養師”作為“寵物馴導師”下的新工種正式“入編”。這一變化不僅為從業者提供了統一的職業身份,也讓這一小眾工作走入大眾視野。
經過訓練,一條普通的狗能成為警犬、導盲犬、精神治療犬等,在特定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務犬馴養師們希望社會真正理解這一職業的價值——不是簡單的“訓狗”,而是為特殊人群培養“專業助手”。
那么,服務犬馴養師的工作日常是怎樣的?潮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從業者,發現他們在獲得職業身份后,信心和社會認可度顯著提升。但這一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面臨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行業規范缺失等問題,亟需科學系統化的規劃。
“帶教”導盲犬
給視障老人帶去快樂
早上不到6點,陜西西安蓮湖區陽光使者導盲犬發展服務中心的犬舍已亮起燈光。張雙成仔細檢查著導盲犬的飲食狀況,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作為一名服務犬馴養師,張雙成已經“帶教”出了6只導盲犬。
他直言,服務犬馴養師與寵物犬馴養師有本質區別,寵物犬主要是陪伴,給人帶去歡樂,服務犬則承擔起“專業助手”的職責。為此,服務犬容不得粘人撒嬌、滿地打滾,需要經過一番專業化、系統性訓練。
“警犬需要興奮感,但導盲犬完全相反,它不能輕易激動。”張雙成向潮新聞記者介紹,根據用途,服務犬的選擇標準不盡相同,比如導盲犬的選拔標準尤為嚴苛,從毛發是否便于盲人打理到性格穩定性都是考核標準,最終能“畢業”的導盲犬不到50%。
潮新聞記者了解到,服務犬品種傾向于相對性格溫順、穩定的德牧、馬犬、拉布拉多、金毛等,更加適合服從指令性訓練。它們一般從3月齡開始接受系統化訓練,每天接受專業課程培訓、社會化訓練。
張雙成每天的工作內容,包括照顧導盲犬的起居、飲食、打掃犬舍以及對它的訓練。當被問及為什么能堅持做導盲犬馴養,他說,因為喜歡。
張雙成回憶,“我訓練出來的第一條導盲犬,送給了一位聽力也并不好的老年視障人士,當時兩人交流主要靠手比劃。兩個月后,我回訪時看到老人的狀態變了,他拉著我的手聊了兩小時自己與導盲犬的故事,而且精神愉悅。”這樣的感觸,是服務犬馴養師們歷經無數個訓練日夜后得到珍貴反饋。
熱愛才能堅持
馴養服務犬容錯率很低
如今,越來越多的服務犬被使用到特殊領域,走進公眾視線。比如導盲犬幫助視障人士重獲獨立生活能力,精神治愈犬輔助孤獨癥兒童治療,警犬在搜救、搜爆等方面表現出色,即使在地震現場,也有服務犬的救援身影……社交平臺上,“全國第一支柯基警犬入編”“退役警犬頻頻回頭不舍告別訓導員”等話題屢次沖上熱搜。
很多專業人才,正是和張雙成一樣,因為“喜歡”,匯聚到這個行業。但他們的日常,也不乏艱辛和枯燥。
杭州月牙莊園寵物訓練學校創始人魏峰的手機里,存滿了馴養的警犬照片。他分享了二十余年的工作心得,“訓練時要像嚴師,生活中要像慈父。”他說,馴養師必須保持平和心態,因為狗只能敏銳感知人類情緒變化。帶著負面情緒訓練,效果會大打折扣。
“我們就像幼兒園老師一樣,要學會管理狗的情緒,還要讓它們聽從指令。”魏峰向潮新聞記者介紹,因為持續重復訓練,這份工作難免枯燥,“需要馴養師真心喜歡這份工作,才能堅持下去”。
而且,馴養服務犬的容錯率很低,特別是像搜救、搜爆、追蹤鑒別類服務犬必須是專業“尖子生”,在工作時確保萬無一失。為了達到專業度,服務犬還不能拿“雙學位”,只能專注學好一項本領。
朱惠峰訓練日常照。受訪者供圖
浙江惠峰訓犬基地主理人朱惠峰具有12年服務犬馴養經驗,他向潮新聞記者介紹,做這份工作,首先得喜歡與狗打交道。而且還要摸透每條狗的特性,比如一些狗在學習新技能上稍微笨一點,但是很穩重,學過的技能不會忘記。但是也有一些狗業務“上手”快,但也會很快忘記,需要重復訓練。尤其是導盲犬,需要持續穩定、平和的訓練場景,更考驗馴養師們。
正如服務犬馴養師們所說:“我們不是在訓練寵物,而是在培養能夠改變他人生活的專業助手。這份工作需要專業技能,更需要無限的耐心與愛心。”
服務犬“二樓截擊”訓練。魏峰供圖
新工種也有“陣痛”
亟待破局職業困境
在受到關注的同時,因為行業尚處發展初期,服務犬馴養師也正面臨新工種發展陣痛。
從業者們坦言,這是一份“喜憂參半”的工作:從業者能在馴養服務犬中找到成就感,但是社會認知的偏差讓許多馴養師處境尷尬,“在家人、朋友眼中,我們就是高級‘鏟屎官’”。
有十余年服務犬馴養經驗的張敏(化名),曾在浙江一地公安局擔任輔警,職業巔峰時獲得浙江省警犬比武冠軍,最終因為長年收入偏低離職。辭職后,張敏創辦了寵物犬訓練機構,他認為這是向生活妥協,“現在收入提高了,但職業成就感卻降低了。"
他的經歷折射出行業現狀——部分商業機構的馴養師為謀生,不得不身兼寵物馴養師、銷售。湖南服務犬馴養師李先生便是之一,他向潮新聞記者透露,其所在工作的訓練機構,每月工資從三四千元至兩三萬元不等,但往往推銷寵物犬占了總收入六成。
此外,一些民間服務犬培訓公益機構,同樣面臨著資金之困:一方面是免費贈送的導盲犬、精神治愈犬供不應求,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他們的公益行為并未得到廣泛熟知,發展局限于資金不足。
據統計,我國現役導盲犬數量與視障人士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缺口,我國盲人數量超過1700萬,但現役導盲犬只有400只左右,導盲犬馴養師同樣面臨人才緊缺。
“我們一年培訓二三十條導盲犬,主要是靠愛心網友‘云飼養’。”張雙成告訴潮新聞記者,平均每頭導盲犬的馴養成本約二三十萬元,他們將網友的捐助用于買狗糧,給馴養師發工資等,收支平衡已屬不易,擴大規模根本不敢想。
新工種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服務犬馴養師亟需系統性政策支持,并且培養一批高素質職業人才,推動行業與人才“雙向奔赴”。比如需要完善職業體系,建立標準化培訓機制,提升從業者專業水平;通過政策補貼或市場化運作,提高待遇保障,改善人才留存問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探索“公益+商業”可持續的服務犬馴養模式。
服務犬馴養師相信,得到社會更多關注后,這一行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犬舍溫暖的燈光下,服務犬馴養師們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繼續堅守,精心“打磨”出一個又一個讓他們滿意的“專業助手”。
來源: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