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記者 張均斌)如果在地震中被困,人的體力和心理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應該怎樣最大限度延長生存時間?今天,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共同舉行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上,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潘照虎表示,這種情況下,要爭取一切生存條件。被困廢墟當中,首先要盡可能利用現有的條件為自己搭建一個安全空間,比如說廢棄的建筑構件,甚至是堅固的家具等,為自己搭建一個臨時的、相對安全的空間。
潘照虎談到,如果受傷了,還要緊急處理自己的傷情,尤其是有出血情況,就要緊急止血,避免傷情惡化。然后盡可能收集到食物和水為自己創造生存機會,實在沒有水的話,尿液也可以作為應急使用,但是要優先選擇新鮮的尿液,減少感染風險。還可以利用環境,比如說高濕度的空氣以及金屬管道的冷凝水來延長自己的生存時間。
潘照虎曾參與緬甸地震救援。據他回憶,中國救援隊營救出的第5名幸存者,當時是被困在一家酒店二層的客房內,在氣溫高達43攝氏度的情況下,這名幸存者被困廢墟長達125個小時,僅僅靠一罐收集來的粉末狀飲料維持生命,實在沒水了,只能混著尿液飲用。他非常聰明,一開始不盲目呼救,保存體力,等聽到救援隊靠近的動靜時,他才大聲呼喊和敲擊,最終成功獲救。
潘照虎指出,在地震中被困時,還要保持積極的求生心態。被困者在狹小空間往往面臨巨大的恐懼和心理壓力,這時候就要保持冷靜,積極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戰勝困難,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救出去。
此外,要有效地發出求救信號,這個非常關鍵。潘照虎表示,當一個人被困等待救援的時候,不要盲目大聲呼救,要保持體力,合理分配好體力。同時利用身邊可用的物體,比如磚塊、鋼筋等敲擊墻壁、金屬管道等實體物件,而且要保持有節奏的敲擊,以便于救援人員識別和發現。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