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11日,中美雙方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高層會談,雙方表示會談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北京時間5月12日15時,中美發布聯合聲明,其要點是:
1,美國將對中國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從145%大幅下調至30%,中國方面亦將對美國產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
2,中美將大幅度暫緩彼此商品加征關稅,時間窗口均為90天。
顯然,雙方談判的結果不僅讓中美兩國的企業和民眾長舒一口氣,也為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美方談判人員表示,中方在具體的條款方面表現很強硬,但雙方最終達成的合作意向“超過預期”。
會談結束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接受采訪
根據美方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的解釋,以及路透社、彭博社等媒體分析,聯合聲明背后的具體細節值得關注。
? 哪些商品不在關稅豁免名單中?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雙方發表聲明后表示:
我們已經就90天的暫停其達成一致協議…但總統特朗普在第一個任期內對中國加征的關稅仍維持不變。
美方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則進一步指出:
今天宣布的協議主要是針對4月8日第14259號行政令,以及4月9日第14266號行政令所實施的加征關稅。
由此可見,不在“中國對美出口的大部分商品”名單中的,將至少包括:
1,2025年初美方在全球范圍內施加的行業特定關稅,涉及汽車、芯片制造、醫藥制造、能源產品(包括鉀肥等能源加工中間體產品)等特朗普表態保護的“關鍵行業”;
2,2025年3月,美方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對部分中國出口商品加征的20%額外關稅,主要包括電動汽車、鋼鐵即金屬制品、農業機械、原油與液化天然氣、半導體相關產品等。
因此,以上產品將不在本次議定的豁免名單里,今天的協議主要是雙方暫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實施的互征關稅及非關稅對等反制措施。預計雙方在后續的磋商中,仍然將對其余類型產品進行關稅談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將修改加征對華關稅的定義,豁免內容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商品。
對應地,中國對美國產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主要是取消了91%的反制關稅,具體包括:
1,2025年第4號稅委會公告規定的,“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對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關稅。
2,2025年第4號稅委會公告規定的,“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由34%提高至84%”。
3,2025年第6號稅委會公告規定的,“2025年第4號稅委會公告規定的,“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由34%提高至84%”。
此外,中方承諾采取必要措施,暫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
總結:本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主要體現在: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平,美方取消了共計91%的加征關稅,中方相應取消了91%的反制關稅;美方暫停實施24%的“對等關稅”,中方也相應暫停實施24%的反制關稅。這些舉措符合兩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期待,也符合兩國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
? 未來談判與合作的方向
除此以外,聲明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采取上述舉措后,雙方將建立機制,繼續就經貿關系進行協商。
聲明中明確規定,后續談判的中方代表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協商可在中國、美國,或雙方商定的第三國進行。
這意味著,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就經貿領域各自關切保持密切溝通,開展進一步磋商,有助于建立起可持續的、長期的、互利的雙邊經貿關系。
凱旋的中國談判團隊
這也進一步證實了貝森特在IMF春季年會上的發言:
預計在不遠的將來,中美貿易的緊張局面將出現降溫,特朗普政府的對華關稅政策并不以“脫鉤”為目標。
貝森特還提到,美中雙方已就五到六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及供應鏈脆弱環節達成初步共識——例如醫藥和鋼鐵等行業。美國將在這些領域尋求供應鏈獨立性。中美雙方還談及“通過采購協議來彌合貿易差額的可能性”。
很顯然,貝森特提及的這些問題,是中美再次經貿談判的短期目標,預計將在下一輪談判中落實,但這并不是全部。
例如本次會談期間,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
今天在瑞士與中國官員進行了非常好的會談,為了我們兩國的共同利益,我們希望更多地看到中國對全世界的開放。
有理由相信,中美雙方下一步談判的重點,并不是通過限制進出口的方式,強行把雙方貿易逆差縮小到某個具體的數字,而是進一步保持開放,健全市場化機制。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有中國官方媒體總結,本次談判卓有成效。之所以達成了實質性進展,有兩個因素:
一是,中方為維護自己利益進行堅決反制,導致雙方在很短時間就把關稅拉到了禁止性關稅水平。二是,美方錯估了當前的形勢,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在關稅達到很高水平時,美方磋商的主動性、急迫性,以及解決問題的導向性都非常強。
值得注意的是,在會議公布聯合聲明之前,關稅調整的窗口其實已經傳導到市場,國際航運數據和供應鏈時點對此保持積極反應,A股、港股、美股也出現了普漲。
至于中美未來談判的方向,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會談富有成效,邁出了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的重要一步。雙方將深挖合作潛力,拉長合作清單,做大合作蛋糕,推動中美經貿關系取得新的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那么,何副總理所說的這段話,很可能包括如下內容:
1,美國對華的農產品、能源產品出口,以及中國對美的機電產品出口(這是中國對美的第一大貿易商品),將構成“雙方深挖合作潛力”的重要領域。
2,電動車、無人駕駛、充電設備,以及中美第一大貿易的機電產品,很可能是“拉長合作清單”的重點行業。此外,雙方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方面,也存在加深合作的客觀需求。
3,化工及醫藥中間體(包括農藥、塑料制品、有機化學品等),以及金融服務(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信用評級等市場準入)、數字經濟(跨境支付、電子商務規則協調)等業務屬于“做大合作蛋糕”類行業。其中,醫藥中間體產品中,就包括了芬太尼等麻醉產品的監管與合作。
4,在市場化改革與持續開放方面,美國前財政部長耶倫與現任財政部長貝森特都曾表示,希望通過談判促進中美結構的調整,例如提高中國居民收入與就業保障水平,擴大內需,促進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這恐怕就是“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的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