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列洪都秀, 名賢隱此間。亂煙橫古木,啼鳥戀深山。我亦尋詩到,人誰訪戴還。高吟今不見,流水自潺潺。”這是南宋魏良臣所作《棲賢山訪戴叔倫隱處》,也是史料中第一次出現棲賢山與唐代詩人戴叔倫相關聯的詩歌作品 。
棲賢山位于進賢縣鐘陵鎮境內,是一座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戰國初年,孔子七十二賢徒之一澹臺滅明,南游古越國,再西進古楚國至贛江東岸(南昌)講學,曾在此古越交界仙山(舊稱小天臺山)停留,設壇講學,成為江西文脈源頭,此后改名為棲賢山。唐代大詩人戴叔倫也曾在棲賢山隱居讀書,茶圣陸羽、北宋王安石、南宋楊萬里、朱熹等先賢也曾游歷到此,并留有大量與棲賢山有關的詩作,棲賢山由此成為進賢文化圣地。
5月11日,由進賢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進賢縣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進賢縣中華文化促進會、進賢縣新媒體協會聯合主辦的“棲賢山歷史文化研究與文藝創作采風活動”走進鐘陵鎮,漫步潤溪橋頭,翻越棲賢山脈,探千年歷史文化,訪江西文脈源頭。
據進賢縣中華文化促進會秘書長章文杰介紹,此次采風活動是為了響應縣委、縣政府“文化活縣”戰略和1+5+N工作部署而舉辦的,旨在深入挖掘棲賢山歷史文化資源,持續推動棲賢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進一步提升“千年鐘陵 大美進賢”地域文化影響力,促進進賢文旅經濟融合發展。
初夏的棲賢山,青山隱隱,古木參天。林深葉茂,氣候宜人。穿越千年古跡,探尋文脈起源。參加采風活動的30余位文學藝術家在棲賢山分別參觀了子羽講學壇、戴叔倫修學地(明經堂)、棲賢書院遺址等。
“鐘陵為三府三縣交界處,歷史底蘊深厚,棲賢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此次采風,不僅讓我領略了棲賢山的美景、潤溪橋的古樸和越溪水的清澈蜿蜒,讓我全面感受了棲賢山幾千年來的風雨洗禮,更讓我與歷史面對面來了一次深刻的沉浸式的體驗,感觸頗深。”進賢縣戲劇家協會主席王慧婷動情地說。
千年文脈連綿不斷,富硒鐘陵產業蓬勃。鐘陵獨特的富硒土壤環境為全鎮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得天獨厚的優勢。南昌硒谷鐘陵現代農業產業園、千年古茶園以及蔡坊秀美鄉村建設給采風團成員展示了鐘陵另外一幅美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潑蛇燈、長工山歌表演讓大家感受到鐘陵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家朱仁鳳表示,這次采風可謂收獲滿滿,讓自己對棲賢山文化有了更深更新的了解和認識。下一步將創作相關文藝作品,為挖掘保護鐘陵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千年鐘陵·大美進賢”文化品牌做出積極貢獻。
進賢縣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jx5622461@163.com
來源:鐘陵鎮 徐曉斌/圖 樊哲平/視頻 龔斌
編輯:楊敏
初審:楊春華
復審:萬朝暉
終審:周勇
請下方點一個“在看”
生活愉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