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小時閉門磋商,中美終于有了結果!
2025年5月12日凌晨,在持續了一個多月的高強度博弈之后,中美終于傳來重大消息:雙方在日內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達成了重要共識。
這持續一個月波及全球的關稅戰,終于引來了轉機,不僅讓全球松了口氣,就連美國總統特朗普也難得表示“妥協”,白宮那邊更是在社交媒體上高調直接發文慶祝。
那么美國這次是真的“認慫”了嗎?結果是否利好中國?
從“關稅大戰”到坐下來談
今年4月開始,中美貿易關系急轉直下,美國率先對中國商品大幅加征關稅,一度把稅率從10%提升到高達145%,這不是什么“小打小鬧”,而是實打實的“經濟脫鉤信號”。
中國也沒有慣著,馬上對等反制,把對美關稅提高到125%,還連續推出了11項反制措施,包括對高科技產品出口管控,甚至將稀土“武器化”作為對抗手段。
這波操作一出,美國的反應就明顯了:股市大跌、通脹飆升、供應鏈吃緊,經濟壓力迅速上升。
最直觀的一個現象是,美國一些港口,比如洛杉磯港,幾乎見不到中國的貨輪了。
所以說雖然美國“先動手”,但中國這邊的“反擊”也不是紙老虎,打得對方有點疼了。
為什么突然就“和談”了?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之前還在劍拔弩張,怎么一夜之間就談成了?這背后的核心原因,其實很現實:美國扛不住了。
特朗普政府原本想通過高關稅逼中國妥協,結果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美國的物價已經出現持續上漲,不少民生商品都在漲價,老百姓怨聲載道,尤其是快要進入選舉季了,民意的變化直接關系到特朗普的政治前途。
再加上,美國本土的一些產業,比如農業、能源、芯片制造,也在這波對抗中失去了中國這個重要市場,壓力不小。
所以這一次“談判”其實是美國主動找上門,選擇瑞士作為中立方牽線,跟中方在日內瓦進行接觸。
中方一開始其實也沒抱太大希望,畢竟過去幾年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的事兒不少,但沒想到,這一次還真談成了,而且還是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特朗普這次真的妥協了嗎?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答案是:基本上,是的。
雖然正式的協議細節要等5月12日的發布會才公布,但有幾個信號已經非常清楚了:
關稅將顯著下調,根據中國商務部此前表態,關稅一旦超過60%,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如果現在雙方能簽協議,那說明稅率已經回落到60%以下,甚至可能在50%左右。
建立磋商機制,中美同意建立經貿磋商機制,意思就是以后有什么問題,雙方會保持溝通,不會動不動就升級對抗。
美方評價中國“強硬”,美國財政部長和談判代表都公開表示:中國代表團非常強硬。這句話其實透露了一個意思——美國沒占到便宜。
所以,這次特朗普政府的確有讓步,而且不是象征性的,是實質性的。
這份協議,中國贏了嗎?
不能簡單地說“贏”或“輸”,但可以明確一點:中國拿到了有利的結果。
首先中國在這次談判中沒有讓出底線,外交部、商務部的表態都很明確:中國堅持公平、公正的談判,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中國對美出口雖然受到了短期影響,但總體出口仍然保持增長,這說明中國的產業鏈已經具有較強的全球適應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在談判桌上才有了更強的話語權。
而且如果美方在科技領域有所讓步,比如緩解對中國芯片行業的封鎖,那對中國科技發展將是一個不小的利好。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在戰略上并沒有退,而是在守住核心利益的基礎上,推動局勢回暖,這是一種“進中有守”的談判策略,非常成熟。
不能對美掉眼輕心
雖然這次談成了,但必須提醒大家: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并未解決。
本輪協定的最大成果,是建立了溝通機制,是“重啟對話”,并不意味著“問題徹底解決”。未來還會有磋商、還會有博弈,甚至可能還有波折。
美國希望把對華關稅控制在50%-60%,而中國希望恢復到2017年以前的正常水平,這之間還有距離。而且科技、安全、地緣政治等領域的矛盾,也遠不是一場會談能解決的。
所以這場“日內瓦和談”,更像是一場階段性勝利,是給緊張關系按下了暫停鍵,但不是終結。
參考資料: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新聞發布會表示 中美達成重要共識 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 人民日報
中美將于5月12日發布聯合聲明 光明網
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達成重要共識 總覽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